•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追尋兩岸歷史文化連結 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成立

2017-03-22 16: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舉辦首日活動

  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舉辦首日活動。(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聯)

  台灣網3月22日上海訊 “我雖然去過臺灣,但卻從未到過祖籍地。今年八月,我會帶著妻子孩子,去高雄爺爺住過的地方看看,這次尋根之旅,既是圓我多年的夢想,也是告訴下一代我們的家鄉在臺灣。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去自己的家鄉看看!”——在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上,青年少數民族臺胞董青動情地説。

  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是由上海市臺聯發起組織,以在滬定居臺胞中的中青年曆史愛好者為主體,旨在追尋兩岸歷史文化連結和臺胞共同歷史記憶的臺胞學習團體,于3月18日在正式成立並開展首次活動。

  當日下午,讀書會成員滿懷熱情如期相聚,圍繞著臺灣作家廖信忠的《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一書,召集人、市臺聯常務理事黃依蓉別出心裁請大家按照各自祖籍的地理位置,從北向南展開介紹的提議,瞬間激發了大家的交流熱情。“我來自臺北,我先説!”、“我來自九份”、“我的家鄉是苗栗”、“我來自新竹,新竹米粉很好吃!”很多原本並不相識熟悉的鄉親瞬間打開話匣子,對寶島家鄉的濃濃鄉情自然流露。就讀于上海工程技術學院的楊安妮,父親是彰化人,母親是上海人,説話如同臺灣人一般綿綿糯糯,娓娓道來,“有人問我臺灣好還是上海好?我會説,兩邊都是我的家,兩邊我都愛!”已屆中年的楊海近年來活躍在滬臺兩地,為維繫上海與家鄉的感情紐帶,楊海促成了首個以上海返臺定居臺胞為主的社團——桃園市上海同鄉會的成立。

  讀書會成員中有好幾位臺灣名人的後代,呂雋是臺灣著名臺胞社會活動家、“二林蔗農運動”領導者李偉光後裔;丘濟民是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後代;張菡靜是著名臺胞醫學家張錫琪的後代。呂雋受邀為大家做了“二二八事件”小講座,講述發生在70年前血雨腥風的故鄉往事。他表示,歷史的傷疤不容忘記,挖掘和厘清歷史本身的面目,才能彌合傷痕,從根本上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是兩岸共同的責任,更是落在青年臺胞肩上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上海市臺聯黨組書記季平出席活動時指出,上海作為兩岸近現代交流的重鎮,留下了臺胞前輩的歷史足跡,見證了革命先驅的奮鬥犧牲,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史實日漸涅滅,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士加以歪曲。認真學習涉臺史料、追溯兩岸共同的家國記憶,有助於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回擊文化“臺獨”和歷史“臺獨”的有力武器。他勉勵與會書友以讀書會為平臺,承擔起這份青年臺胞所肩負的特殊使命,把老一輩臺胞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

  “一直以來內心對臺灣有濃厚的故鄉情,深感責任使命和擔當,但是如何發揮作用,常有一種搞不清臺灣真實現狀的迷惑,和使不上勁的無力感。”臺胞殷劍琴的發言也代表了很多青年臺胞的心聲,這也成為臺胞成立讀書會的意義所在。據悉,上海青年臺胞讀書會將通過座談讀書體會、分享讀史心得、參觀紀念場館等形式,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台灣網上海市臺聯通訊員 朱徵宇 魏琴)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