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6年兩岸大學生見習營上海徐匯區開營

2016-07-06 13: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6日訊 7月4日下午,2016年兩岸大學生暑期社區企業見習營在上海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市民講堂開營。徐匯區委常委冷旭生宣佈研習營開幕,並向兩岸學生代表致授營旗。徐匯區副區長王宏舟、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上海市臺辦處長王躍、徐匯區各街道(鎮)負責人,以及徐匯區青年聯合會、徐匯區工商業聯合會的代表和帶教老師代表出席了開營式。徐匯區臺辦主任史慶陸主持開營式。來自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11所臺灣高校的學生將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一起結伴深入社區、走進企業,完成為期四週的見習活動。

  朱健在致辭中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120年的辦學歷史,鼓勵大家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深入了解大陸的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同時感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業態。他指出,兩岸大學生要深入交流、加強互動,收穫友誼、收穫夢想。他希望,兩岸青年攜手前行,共同去尋找未來發展的機會。

  王躍説,青年人是兩岸發展的未來。兩岸的青年學生要共同努力,整合全世界華人的力量,一起去實現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遺願,打拼出一個嶄新的屬於中國人的世界。

  王宏舟從歷史、文化、經濟等多角度,向同學們全面介紹了徐匯區的現況及未來發展。他激勵同學們在一個月的見習期內要多學習、多思考、多行動、多感悟。他強調,總有一些人要為推動歷史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而負重前行,這也是歷史賦予青年人的責任。他希望同學們能勇擔責任,勇於開拓。

  上海交通大學劉卓筠、臺灣清華大學羅欣昀同學分別代表兩岸學生發方。劉卓筠説,這次見習讓生活在象牙塔裏的大學生能真正走進社會,真切地體驗社會治理和企業管理。她表示,正是因為兩岸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社區文化,才能讓大家有更多的視角去觀察社會,才有機會擦出絢爛的思想火花。羅欣昀表示,這次的活動與一般的暑期實習不同,從與大家最切身相關的社區生活與未來工作二個面切入。她説,兩岸雖然都講普通話,可以用華文溝通,但在口音、生活習慣、價值觀等方面仍有不少差異,期待在這次活動中能有最貼近的交流與溝通,多了解大陸。

  隨後,兩岸學生一起參觀了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近距離體驗徐匯區的一門式服務和網格化管理。“線上線下一條龍,數據替人來跑路。”基於大數據應用的扁平化政務管理和服務系統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臺灣同學説,在臺灣這些概念還處於起步階段,而徐匯能做到這樣,太讓人震撼了。還表示這次能直接了解大陸政府在社會治理、民眾服務等方面的做法,讓他們很有收穫。徐匯區各級領導所體現出的友善、親和力,也讓他們一改以前對大陸官員“古板、保守”形象的認識。

  冷旭生説到,這次的活動是為兩岸的青年打開了一扇“家門”,讓兩岸的學生有機會共同深入基層,了解真實的社會。

  上海大隱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謝錫謀和大家分享了一位在滬臺商的人生感悟。他説,雖然出生在臺灣,但真正滋養他成長的還是中華文化,兩岸的文化根源、血脈傳承無法割斷。他表示,願意為臺灣青年來上海就業、發展提供幫助,讓在上海的臺灣青年更多地感受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本次研習營由上海交通大學與徐匯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活動聚集了高校和政府的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邀請臺灣高校的大學生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結對,通過“兩周社區見習+兩周企業實習”的模式,深入徐匯區的街道、居民區,就基層文化、社區養老、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方面近距離觀察並作深層次的了解,同時,進入徐匯區的民營企業、創業園區等單位,以此為窗口,對上海的經濟情況、企業發展、就業創業環境以及個人未來的發展空間進行全面的了解、認識,並就相關主題進行調研與研究。(台灣網、上海交大港澳臺辦公室、徐匯區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