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龍舟牽線文化搭橋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上海交流

2016-06-14 10: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松江交流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松江交流。(上海臺辦 南麗娜 攝)

  台灣網6月14日上海訊 6月8日—11日,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女士帶領花蓮縣少數民族龍舟文化交流團到上海松江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參訪交流,此次交流,以龍舟文化交流為主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龍舟牽線 牽起兩岸文化的情緣

  龍舟文化交流是交流團此行的重點。適逢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佳節,上海市民第二屆市民運動會龍舟比賽暨松江區第八屆端午龍舟賽在華亭湖開漿。29支龍舟隊伍共同展示龍舟競速的精彩,演繹傳統民俗運動的魅力。臺灣花蓮縣少數民族首次組成了龍舟文化交流隊來參賽,這是一支由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及有關村、組長組成的隊伍。比賽前一天,交流團龍舟隊隊員在比賽場地進行熟悉環境和開展了訓練。預賽中,橈手們奮勇揮槳,劈波斬浪,動作整齊劃一,劃向終點,衝入決賽。

  在開幕儀式上,傳統的拜水、點睛、中華武術、抖空竹、水上飛人等紛紛上演。臺灣龍舟拉拉隊表演的富有民族風情的太魯閣組曲,讓市民朋友們領略了寶島臺灣的文化。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與區委副書記黃衝、區委常委李群策等領導共同為龍舟點睛,為整場龍舟賽增添了別樣的光彩。同時進行的旱地龍舟、拍粽子球、包粽子、捏泥人等民俗活動,架起了兩岸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兩岸嘉賓切實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背後的積澱和民俗魅力。經過激烈的爭奪,臺灣龍舟隊獲得此次比賽的優勝獎。

  文化搭橋 架起兩岸交流的橋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兩岸交流中最厚重的歷史積澱。交流團一行參觀了廣富林遺址公園,了解了廣富林遺址的歷史淵源、項目概況以及根文化保護區、休閒度假區、文化展示區等的區塊劃分,感受了松江之為“上海之根”的真正內涵。在知也禪寺,交流團成員了解了流傳于松江民間的知也禪師施醫救人的大善故事,對禪寺古樸幽雅、修築精巧的氛圍和佈局深深驚嘆,也近距離感受到這一佛教聖地和修學佛法道場的莊嚴、肅穆。

  在泗涇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花蓮縣少數民族同胞參觀了社區學校裏挂有少數民族人士和臺胞臺屬的書畫、剪紙、絲網花、布藝、十字繡等作品的展示廊與展示廳。在書法班上,雙方還就書法藝術進行了互動交流,社區學校的老師們迅速揮毫寫成一幅“緣”字,臺灣朋友寫成“兩岸追求和平共榮”作為回饋。整個交流活動洋溢著濃濃的民族團結氛圍。

  美景在側 體驗江南別樣的風采

  交流團一行參觀了位於松江的上海方塔園,大家置身園內,自然清新的景色撲面而來,錯落有致,曠達舒展的佈局,紛紛感慨方塔園堪稱現代建園構思與傳統江南古典園林融為一體的園林。夜遊黃浦江時,外灘密集的燈光與毗鄰的城區以及陸家嘴的燈光一道組成了上海中心城區斑斕絢麗的圖畫。一路上高樓林立,燈光絢爛,車水馬龍,團員們眼中都是興奮之情,驚訝溢於言表,臺灣團員感慨,在來到上海之前,都沒想到原來現在大陸發展的這麼好這麼快,置身外灘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繁華的氣息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只有親身來過之後才能有體會。

  在西塘古鎮,大家徜徉在如經緯般的弄巷中,感受千年遺留下來的吳越古風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江南第一弄之稱的石皮弄、宛如月的環秀橋、連綿千米的煙雨長廊…讓人覺得心神都寧靜了下來,青石板跟油紙傘都不得不讓人産生思古之情,不時被眼前的景致感染,腳步已經無法移動…團員們不禁得感嘆,大陸既有鎂光霓虹的不夜城又有古色古香的恬靜古鎮,真的就感受到包容萬象,底蘊深厚,這些都是他們之前在臺灣無法了解到的。

  四天的交流參訪行程雖已結束,給交流團員留下滿滿的收穫,交流團滿載著來自大陸的親情鄉情和友情回到臺灣,兩岸同胞情誼更加拉近。(台灣網上海臺辦通訊員 南麗娜)

  南麗娜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松江交流。(上海臺辦 南麗娜 攝)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松江交流

  臺灣花蓮龍舟文化交流團松江交流。(上海臺辦 南麗娜 攝)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