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大同大學辦學特點和臺灣文化創意産業

2016-12-13 08: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2月13日訊 受學校派遣,我于2016年2月22日至3月22日赴大同大學設計學院交流學習,期間對大同大學的教學情況、教學特色和臺灣的文化創意産業現狀等進行了調研,並對我校赴大同大學交換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了了解。

  大同大學是一所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私立大學,前身為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大同工學院。總校區位於中山北路三段40號,緊臨大同公司,雙方具有建教合作關係。大同大學重視設計教育,學校設計學院設有工業設計係、媒體設計係與設計科學研究所,目前在德國紅點設計獎院校排名第五位。

訪學同學實踐課程

  大同大學的特色教學部門“自造者空間”實踐教學中心,提供金工、木工、車床、鐳射雕刻、3D列印以及CNC設備,以臺灣設計、自造能力的目標,培養學生“發揮所學、回饋社會”的精神。各特色“自造者空間”中,創意設計中心運作領域為3D模型製作、傳統工藝、皮件等;機械夢工廠領域重點為支援全校相關課程,如機電整合、模型製作的創意設計時,機械加工製作與整合測試所需的加工機具與技術;電子夢工廠運作領域為支援全校相關課程的試驗,提供程式設計、電子電路實作與整合測試時,所需的測試儀器與場所,讓教學、學習與實踐之間零落差。

自造者空間與教學活動

  我交流期間數次對“自造者空間”進行訪問,發現實踐中心利用率很高,管理很規範,學生申請後可以二十四小時使用。輔導技師對機器使用講解詳細,機器均有使用流程與注意事項標牌。“自造者空間”內部有綜合服務中心、交流休息區,及時滿足學生各種需求。“自造者空間”也承接對外社會服務,使學生可以近距離觀摩實際項目的製作過程,真正實踐大同大學“動手做,實境學”的教育理念。

  設計學院課程實行學期一貫制,設計實踐課程期間設置相關設計實踐題目、市場、技術外出考察與實體製作等教學環節,多層次訓練形成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力得到綜合化的培養。教學團隊由課程教師、助教組成,導師與“自造者空間”技師形成教學輔助團隊。課程教師由專任教師與外聘教師共同組成,通過自選分組形成多個以課程教師為核心的教學團隊。課程教師與研究生助教通過課堂教學、工作室輔導與網路交流平臺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課程作業展與教學交流

  我交流期間參與賴志純、涂永祥等6位教授聯合授課的産品設計課程,對課程過程進行了跟蹤式記錄。課程設置萬年曆設計、照明設計2個設計實踐題目,課程整體規劃嚴謹,課程環節緊湊。課程教師團隊利用Pinterest、Facebook與Line等網路交流平臺,引導學生選擇合理的設計目標,逐步深化設計內容。課程進行期間,通過集體發佈作品手繪稿,促進各教學團隊相互交流,讓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進行反思,修正、深化相關設計的系統化理解。通過學校提供的網路硬碟,課程教師可以隨時分享課程資料,掌握學生設計進度,審核學生設計成果,形成互動和諧的網路化校內外教學平臺。

  設計學院教學空間安排合理,學生教室與教師工作室分佈均勻,教師工作室內有研究生工作空間,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溝通。對於未來走向學術路線的研究生,借由擔任教學助理的機會,與其他相同或不同領域的教學助理交流。設計學院有專任的輔助設計教授,負責與業界的溝通,引入業界高端教學資源,承辦不同內容的設計講座、設計工作營,豐富學生的知識領域。

設計講座

  交流期間我參與了英屬維京群島奎艾特設計公司吳昌熾經理設計講座“設計專案管理”,美國伊利諾伊學院Graphic Design Professor Chris Huang設計工作營。通過校外教學平臺的建設,設計學院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而且保持設計教學與業界發展的聯繫,促進整體教學平臺的全面發展。大同大學以導師為基礎,結合學校行政資源,提供完備的輔導服務,加強學生學習成效及生活照顧。導師工作職能與我校輔導員職能相似,同時大同大學導師負責學生教學督導工作。在交流期間,恰逢大同大學準備臺灣新一代設計展模型審核階段。2位導師在“自造者空間”召集設計學院師生,嚴格把關模型品質,對教學工作産生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學校處於臺北市中心,交通非常方便。臺北市立美術館、花博園藝術廣場等場所都距離學校很近,每逢週末各種藝術活動和講座很多,學生除了學校的學習外,可以通過多重渠道感受設計文化。

臺北市美術館與臺灣精品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館區約有6200坪,外觀屬於理性的當代建築,以疊狀的白色方型為主,由建築師高而潘依據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概念所設計,共計有26個室內展覽室、12個雕塑中庭。在地下一樓還有其他的設施,如餐飲部、視聽室、研討會、影片放映室、美術圖書室等,供民眾使用。

  交流期間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物-理”現代藝術展,展覽整合混合、跨界、科技等理念,將物理變化的原理放在更寬廣的世界架構上採用藝術手段呈現,作品多層次表達意圖:心裏、感官、社會、人文、抽象等,將課本中純粹的理論認識,具象形成傳達美感、製造身體經驗的藝術表現。臺北市立美術館內設有臺灣精品館,展示臺灣設計文化與産業的融合。在臺灣精品館,你能親自感受到最具科技魅力的臺灣高科技産品所帶來的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想像。

  此次我校赴大同大學研修生來自工業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與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研修生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選課實行雙向選擇的方法,網上公佈出學生可選的科目後,學生在規定的學分內,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然後任課老師會根據選課人數來進行調整。所有的課程都是和當地臺灣學生共同上課,為了兩岸學生更好的交流融合,有些老師上課分組實行抽籤的方式,保證每個組都有兩岸的同學。本科生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大一大二側重基礎的實訓練習,大三更側重研究方法、數據統計分析方面。課程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書籍,進行分析整理,總結出自己的觀點,作業成果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如視覺、互動、遊戲、動畫等加以呈現。為了方便交換生反饋資訊,學院安排了專職老師擔任班主任,負責交換生的學習安排和日常生活,並成立了師生微信群和facebook、line群,便於及時發佈相關資訊。學生宿舍不在校內,但是距離學校很近,步行三分鐘即可到校。宿舍內乾淨整潔,設施比較齊全,管理規範,每個樓層都有熱水機、洗衣機和洗澡間,24小時提供熱水。

  臺灣經濟成長,從傳統農業生産、製造加工,發展至今已進入三級的服務産業,文化、休閒、設計、觀光等産業取而代之,這些産業基礎建立在地方魅力與地方活力上,從個人、小區、縣市,整合空間與經濟的概念,發展出以文化創意為主流的産業。

松山文創園區誠品書店

  松山文創園和華山文創園堪稱臺北乃至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地標,也是工業遺址改造藝術園區的典範,其前身為“一煙一酒”。松山文創園,其前身為建於1937年的松山煙廠,2010年轉型為松山文化創意園區。2012年,松山文創園區被定位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目標是培養原創人才及原創力,園區規劃重點不在於引進産業,而是如何激發創意與創新能量。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一個展示平臺,而是更積極成為可激發及培育創作精神的平臺,以“創意實驗室”、“創意合作社”、“創意學院”和“創意櫥窗”為創意四大策略。原創是松山文創園的品牌,致力於成為臺北市的創意櫥窗。園區內除了煙廠古跡、休閒綠地,還有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和臺北文創大樓。

松山文創園區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於2004年啟動營運,是臺灣地區最高級別的設計中心,定位為臺灣創業發展整合服務平臺。14層的臺北文創大樓前年開幕,集合了商場、文創辦公場地等各類設施,提供新銳設計師作品展示,吸引了當地眾多年輕人和外來遊客。臺灣創意設計中心下屬的臺灣設計館是全球華人第一座以設計為展示主軸的專業展覽館,世界區、臺灣區典藏國內外經典設計産品;金點區及概念區等特展區,每2-3個月推出多元化、跨不同設計領域之主題特展,藉由展示與互動平臺,提升全民美學設計體驗,同時亦為設計公司、設計推廣單位、設計師等打造自我展現之舞臺,推廣臺灣設計發展之成果,帶動設計産業發展。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前身為“臺北酒廠”,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跡。在1999年後,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華山園區經過幾次的蛻變,與其他藝文場所相比,無疑更有親和力,完全成為一個市民的休閒空間。

  臺灣對文化的傳承和古跡的保護非常重視,很多舊建築和古跡作為重要的文化遺址保存了下來,這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地鐵北門站是一個將古跡遺址文化元素納入車站的建築,所在位置是清代機器局與日據時期臺北工廠所在地,施工期間徒手開挖出珍貴清代底層、磚造水道、臺北工廠自來水管、炊事房古走道等,這些都被設為12個古跡遺址展示坑保存了下來。

平溪線與九份山城

  九份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早期因為盛産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1990年後,因電影《悲情城市》在九份取景,九份的獨特舊式建築、坡地以及風情,透過此片而吸引世人的注目,也為此小鎮重新帶來生機。九份的房屋順應山勢,鱗次櫛比地蓋在一起,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是九份最具特色的景觀。九份的街道都是窄窄小小的,其中的基山街是最熱鬧的一條。這條頗有味道的老街,體現了臺灣特有的食文化,是九份最繁華的商圈。平溪線于日據時代1912年全線完工,原本是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所出資興建的運煤專用鐵路,而今已成為仍繼續營運的鐵路支線當中,歷史最悠久也是風景最美麗的客運支線。沿途旅遊景點甚多,包括三貂嶺瀑布群、十分瀑布、眼鏡洞、臺灣煤礦博物館、平溪老街、孝子山、菁桐老街、石底煤礦遺址等。

  臺灣推動“文化創意産業”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就是以文化創意為內容,從地域設計這個角度來重建一個地方,讓都市可以再現活力,讓村落可以生存下去。透過對於地方文化、環境資源與特色的尋求,建立紮根于地方土壤、地方經驗的産業,來發展地方經濟。地方産業與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加上新一代創意,成為這種內發性産業的發展策略。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地方居民才會珍惜自己的傳統,認識到文化藝術也是具有高度生産價值的重要資産。也就是透過這種觀念的啟發和推廣,地方居民才會理解為什麼要保護文化資産,才能明白傳統技藝是重要的文化資本,是未來産業發展的基礎。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開發地方性、傳統性、創意性、手工性的文化資源,與地方産業做生態性的有機整合,建立在地化休閒生活的産業永續經營發展模式,這是臺灣推進文化創意産業的成功經驗。

  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可以拉近民眾與文化的距離,提升美的生活品質,透過文化、藝術和産業的結合,讓藝術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讓生活與環境有更多的文化內涵,進而強化文化生活與地方産業優質化的發展。臺灣推動“公民美學”策略,通過區塊營造的策略,發掘地方創意與想像力,將藝術落實在生活中,擴大民眾參與文化的深度。透過文化創意産品媒介,促使社會大眾更加接近文化。

  臺北擁有豐富的設計、人文交流環境,可以滿足訪學同學多元化的求知需求。大同大學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可以讓訪學同學有針對性的補充學科知識。特色的人文景區,可以讓訪學同學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希望同學們客觀理性的看待地區發展差異,從求知角度出發取長樸短,充分利用訪學的半年時間,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自信、快樂的度過臺灣的研修生時光。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