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甘願平凡寫春秋—記祁陽縣臺灣籍臺胞楊聰發

2017-08-30 14: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8月30日祁陽縣訊 楊聰發,雖已是86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身板硬朗,耳聰目明。1946年,他參軍來到大陸,就紮根在大陸,用平凡書寫了人生不平凡的歷程。

   苦難少年,參軍與大陸結緣

  楊聰發,1931年3月出生於臺中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因家庭兄弟姊妹較多,無力撫養,一歲時父母把他送給當地一大戶人家收養。本應苦盡甘來,但命運多舛,三歲時,養父病逝,家財散盡。由姐姐撫養到小學畢業,13歲小學畢業後開始打零工,生活十分拮拘。1945年10月國民黨派六十二軍、七十軍進駐臺灣,成立“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接管臺灣不久。1946年,駐紮臺灣的第六十二軍、七十軍整編為第六十二師及第七十師。為減輕家庭負擔,1946年,年僅15歲的他報名參加了國民黨駐臺第70師。

  抗日戰爭勝利了,臺灣擺脫了日本統治,迎來了中國人自己主政,楊聰發以為自己加入了中國自己的部隊,很是高興。但他卻未能想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一心想剿滅共産黨,計劃發動大規模內戰。1946年10月,國民黨把駐臺六十二師黃濤的部隊,調往天津,兩個月後,第七十師也被調往徐州。就這樣,楊聰發隨軍來到了大陸,從此就紮根于斯。

  華麗轉身,幸運走正確道路

  1946年12月,楊聰發隨70師經上海輾轉到達山東徐州、濟南一帶。一個入伍不久的新兵,本以為從軍是要去保家衛國,抗擊外族侵略和欺淩,沒想到來到大陸,要與同根生的大陸同胞為敵,他心中總不是滋味,總覺得國民黨部隊哪點不對,可心想而不敢説出口!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他,也只好隨軍隊一路開拔。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楊聰發所在的隊伍70師被打散了,他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搜獲。搜獲後,共産黨領導的解放軍並沒有對他們有任何絲豪虐待,並沒有象國民黨軍隊宣傳的那樣“如何如何殘暴”,而是與解放軍戰士一視同仁,一樣同吃同住。楊聰發他們覺得,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個仁義之師,早已有了歸順之心,後即被收編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2軍32師95團二營五連。1949年4月楊聰發參加渡江戰役,由於在渡江戰役作戰勇敢,1949年6月,楊聰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隨後又參加了解放大西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1年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戰爭結束,楊聰發駐守“三八線”,同時被提拔為副連長。

   服從安排,從容過平凡生活

  1954年,楊聰發隨部隊回國,進入遼寧黑山學校學習。1958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轉業,被分配到北大荒寶泉嶺農場,任2班班長。在農場,主要參與工程隊建房,幹過2年多的苦事重活,後因勞累,氣候不適而住院治療一年。1961年,病癒後安排到福建省福州市水産局任科員。

  遠離家鄉的臺灣人楊聰發,只能與戰友為伴。每逢放假,相好的戰友回家省親,他更是形影孤單。祁陽籍戰友將這種情況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後來,每當自己回家省親,都要楊聰發同時休假,邀他一同回自己的家鄉祁陽做客,並好心為楊聰發介紹一位在衡陽市棉紡廠工作的祁陽籍姑娘蔣世龍。通過幾次交往和多次書信往來,兩人很快於1957年喜結連理,後來育有兩個孩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結婚後,楊聰發在福建工作、妻子蔣世龍在衡陽工作。兩地分居,聚少離多。但楊聰發夫婦服從組織安排,克服重重困難,在福建一幹就是18年,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但組織上十分知道他們的難處,于1979年,將楊聰發從福建調到衡陽地區肉食水産公司,這樣一家終於得以團圓,能夠長相廝守。

  1980年,妻子蔣世龍退休,回到了祁陽,楊聰發再次受到組織上的關愛,于1981年調到祁陽縣食品公司任副經理,後來擔任縣百紡公司副經理,直到1989年退休。無論幹什麼工作,楊聰發都能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工作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人生事業華麗的篇章。

  上世紀90年代,楊聰發多次前往臺灣探親,每次都向臺灣親人宣傳共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述自己在大陸的幸福美好生活。1992年牽線搭橋引進自己的侄兒前來廣東投資辦廠興業,促進了兩岸經貿交流。(台灣網、湖南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