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灣三寶”

時間:2014-09-22 10:24   來源:台灣網

  去過幾次臺灣,每次寶島之行都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它的美麗豐饒、多姿多彩,讓我感受了這顆明珠的璀璨,感受了一衣帶水同胞帶來的濃濃溫情,寶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讓我感到非常親切。所到之處,讓我感受了臺灣與大陸千絲萬縷的血脈相連,同祖同宗的骨肉情牽。

  更讓我頗有感觸的是“臺灣三寶”的魅力與影響,説到“臺灣三寶”,我上網百度了一下,眾説紛紜,不盡相同:有“芒果、蓮霧、西瓜”一説,也有“水稻、甘蔗、樟腦”之稱,更貼切的有“日月潭、阿里山和金門高粱酒”的説法。不管怎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是寶島的傑出之作,但從對寶島的粗淺認知來看,潛意識裏的“臺灣三寶”應該和我們的口腹有著深深的交集,我認為舌尖上的“臺灣三寶”是影響和帶動了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咖啡、茶和鳳梨酥”。

  咖啡

  “上帝掉了兩滴眼淚,遺落在人間,一滴是東方的茶,另一滴是西方的咖啡。”咖啡,對於西方人而言,是一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處於中西交匯前沿的寶島臺灣,也讓這種神奇的飲品在這個美麗的島嶼綻放著別樣的魅力。臺灣是個忙碌的工商業社會,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著較大壓力,過去臺灣人喜歡喝茶,較少接觸咖啡,但隨著時代的進程,咖啡逐漸引起了臺灣同胞的關注,飲品也由喝茶的單一選擇到消費的多元需求,慢慢受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喜歡。

  臺灣民眾因為喝咖啡而種咖啡,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所産的臺灣原生咖啡,甘甜香濃又不苦澀,屬於世界極品咖啡。古坑咖啡又因為烘焙、萃取的方法與時間和其他盛産咖啡産地不同,再加之其具有的特殊風味,被譽為“臺灣咖啡的原鄉”,近年來推出了名為“咖啡之旅”的遊覽路線,完整的咖啡文化産業在近幾年快速成形。而臺灣咖啡的消費近年來也迅速增長,全島保守估計超過一萬家咖啡店,臺北也成為全球連鎖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美妙的咖啡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如癡如醉,專注于“從種子到杯子”的奇妙旅程,慢慢成為人們的鍾愛,從咖啡豆的種植、篩選、晾曬到挑選、研磨,看似普通的咖啡裏面原來蘊藏著一個奇妙的世界。

  1990年左右,臺灣進入平價咖啡與連鎖咖啡店蓬勃發展的時代,但那時的市場全部都是進口咖啡豆的天下。這股人手一杯咖啡的風潮,隨著農業的轉型發展,精緻、休閒成為新的生活狀態,便利店、連鎖店的咖啡逐漸被挑剔的消費者拋棄,他們尋找有機、無毒的咖啡豆,成為臺灣民眾的最愛,獨有的“黑金經濟”也悄然影響著千百萬人的生活。“黑色之海,盪漾著藍色波浪。”“喝咖啡,配太平洋。”成為臺灣民眾當下休閒生活的真實寫照。

  隨著兩岸交流與合作的發展,這別具風味的飲品牽起了兩岸民眾共同的味蕾。2003年,“兩岸咖啡”成為寶島咖啡登陸大陸的一個響亮品牌,最惹人注意的是企業的標誌,一個咖啡杯加一道彩虹形橋梁的弧線,象徵著成功跨越海峽連接兩岸。

  十年磨一劍,現在日漸壯大的“兩岸咖啡”,目前已成功經營咖啡西餐廳、鐵板燒、蘭石料理等多項餐飲品牌。2008年,“兩岸咖啡”成為大陸第一個榮登中國馳名商標的咖啡西餐連鎖品牌。預計在下個十年內,企業將完成全國5000家“兩岸咖啡西餐廳”的連鎖開店計劃,為全國所有成功商務人士提供極其便利的全國連鎖商務休閒平臺,並希望打造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咖啡西餐連鎖民族品牌。

  “兩岸咖啡”的名字本身就寓意著兩岸和平交流與合作的發展,不管其廣義還是狹義的寓意都表達著一種願意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的認知。

  

  再來説上帝的另一滴眼淚——茶。茶與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中國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距今至少也有4700多年曆史,直到現在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可以説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如影隨形不可或缺。

  300多年前,大陸人把茶葉生産技術引進到臺灣,開始了兩岸茶葉貿易的往來,一灣淺淺的海峽,海浪疊涌,見證了兩岸悠悠茶史、漫漫情緣。兩岸有著共同的茶樹種源,有著共同的茶葉制法,更有著共同的茶文化。隨著海峽兩岸茶文化論壇成功舉辦了兩屆,隔山隔水的時空被兩岸共同倡導的“健康飲茶”理念拉近而融合。

  寶島臺灣處於茶葉生長的最佳緯度區間,天時地利造就了臺灣茶葉的優良品質。這些品質優良的茶葉成為赴臺旅遊觀光大陸游客的最愛,也成為回饋親友的最佳禮品,從味蕾上擄獲了眾多大陸同胞。漸漸地,大家都知曉了臺灣茶的特色,並從耳熟能詳的臺灣民謠高山情歌“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中品嘗到了阿里山高山茶的別樣滋味,阿里山的好山好水好風景,出好茶自然不在話下,但阿里山的日出、雲海也因風光旖旎而享譽世界,這也影射出阿里山所産高山茶的品質與內涵,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大陸游客前往寶島遊玩品鑒。小小旅行箱中帶回的各種臺灣茶葉,成為直接聯繫兩岸、感知酸甜苦辣的紐帶,讓人倍感親切。

  2005年,一心想在臺灣海峽西岸種植高山茶的南投縣茶農謝東慶,拿著地圖尋找到與阿里山緯度、海拔相似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300多年前曾渡過海峽在臺灣生根的高山茶又回到了久別的故土。謝東慶説:“臺灣高山茶的當家品種就是源於福建建甌的北苑貢茶,兩者本來就有親緣,兩岸本身就是一家,現在是重返故鄉啊!”

  “大陸阿里山”已成為兩岸茶業合作的一個重要開始,臺灣的優勢在於經營理念、茶園管理、生産技術和加工設備,但也存在瓶頸,即土地資源稀少、勞動力成本偏高、市場太小,而制約臺灣茶業發展的客觀因素正是大陸所具的優勢,兩者一整合,整個茶産業在無形中升級,相近的地緣和相通的親緣成為任何産業無可比擬的優勢。事實正是如此,如今入駐福建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資企業已達60家,其中高山茶企業就有49家之多,種植面積5.5萬畝,實現産值6億元人民幣,小小的茶葉已成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最有特色、最具成果的産業。

  鳳梨酥

  關於鳳梨酥的起源,説法有很多,不過大多數臺灣人都會提到它曾作為“喜餅”的“前世”。臺灣婚禮習俗中,訂婚禮餅共六種口味代表六禮,其中有一種就是鳳梨,閩南話發音又稱“旺來”,象徵子孫旺旺來的意思,臺灣人借此增添喜氣,所以市面也售賣以“旺來”為名的鳳梨酥。

  據傳,三國時代劉備以西餅迎娶孫權之妹,訂婚禮餅中便有以鳳梨入餡製成的大餅,而這就是最早的鳳梨酥。早期的鳳梨禮餅偏重儀式,所以圓而大。早年臺中縣一位糕餅師傅,經常挑著擔子,帶著自己做的“龍鳳餅”到臺中販售。所謂的“龍餅”是包了肉餡的大圓餅,同樣大小的“鳳餅”,則以鳳梨為內餡。“龍鳳餅”因為吉祥的寓意,被認為是訂婚、結婚不能或缺的喜餅。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鳳餅體積縮小為每枚約25至100克的精巧小餅,才成今日的模樣。

  也許是從月餅得到的啟發,起初鳳梨酥是以鳳梨為果醬,外麵包上餅皮,但由於鳳梨本身纖維粗,酸度高,所以口感不佳。經過一代代師傅的嘗試,才找到與鳳梨醬最佳的搭配食材——冬瓜。冬瓜含水量高,纖維細密,不粘牙,甜而不膩,和鳳梨結合後,大大提升了口感。同時以天然奶油取代了豬油,使得整個外皮更加酥松,於是造就了如今的鳳梨酥。如果在産品包裝上看到成份中有冬瓜,就不足為奇。

  由於臺灣鳳梨種植技術的提高,鳳梨酥的口味也發生著變化。以土鳳梨小火熬製成的鳳梨醬,保留了顆粒纖維口感和鳳梨香氣,甜中帶酸;以鳳梨醬的冬瓜調和入餡,餡料細膩,口感微甜;因受塑化劑事件影響,添加劑成了敏感詞,所以近兩年讓消費者大力追捧的是土鳳梨酥,其原料上乘,全部為純天然食材。從“大喜餅”到“粗鳳梨酥”,從“粗鳳梨酥”到“冬瓜酥”,再到現在越來越像月餅的“禮餅”,鳳梨酥“前世今生”不可謂不豐富。與此同時,鳳梨酥的包裝也格外注重文化含量,讓人一看就有“買櫝還珠”的衝動,這也是鳳梨酥在大陸同胞中暢銷的另一個誘因。

  毫不過分地説,臺灣有多少個品牌的鳳梨酥就有多少種口味,這也滿足了眾口難調大陸游客的味蕾。據統計,2006年臺灣鳳梨酥年産值只有15億新台幣左右, 2012年全年産值飆升至近300億新台幣,6年內産值暴增逾20倍,成了臺灣旅遊産品中增值最迅速,最能拉動大陸游客消費的産品。在大陸游客赴臺人數逐步增加的情況下,這種便於攜帶的“臺灣味道”也隨之走俏,桃園機場售賣點一週可賣出近千盒,超市、專營店等銷售點鳳梨酥也最為暢銷。有調查發現,41%的大陸游客會購買臺灣鳳梨酥,52%遊客的親友指定從臺灣帶回鳳梨酥,不管怎樣這些遊客的行囊中總有鳳梨酥的身影,可見鳳梨酥已成為多數大陸游客心中的臺灣“第一伴手禮”。如今,鳳梨酥已經成為大陸游客的最愛,被形象地譽為撬動大陸的“金磚”。與此同時,一些鳳梨酥品牌順勢而上,在臺灣熱銷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大陸市場,源起于南投八卦山的土鳳梨酥“微熱山丘”在眾多鳳梨酥商家中異軍突起,率先在上海外灘開出了第一家分店。兩岸民眾的味蕾,將主動擁抱這頗具特色的美味,酥脆、酸甜的鳳梨酥早已架起連接兩岸的金橋。(湖北省荊門市通訊員王啟宏)

分享到:
編輯:雍紫薇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