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32屆楚才作文競賽頒獎 四地獲獎者分享背後故事

2016-07-19 13: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7月19日訊 在7月15日第32屆楚才作文競賽頒獎典禮上,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等地近百名獲獎學生代表齊聚武漢,以文會友,一同分享作文心得。筆者發現,每一個獲獎者的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楚才故事。一位來自臺灣的帶隊老師表示,這不僅是一場作文比賽,也是一次和各地作文高手切磋交流的好機會。而他們從楚才中所獲得的,也不只是一份榮譽和肯定,更是對漢語言文化的熱愛和共鳴。

  以“楚才”會友,結交武漢好友

  14日,來自臺灣苗栗市興華高中附屬中學的林芷若,在本次楚才競賽中獲得臺灣地區一等獎,這也是她第二個一等獎。去年7月,林芷若同樣從臺灣前往武漢,領走了一座楚才獎盃。

  時隔一年,林芷若最掛念的,是一位在武漢上學的好朋友。她們相識于去年的楚才頒獎禮,並相互加了微信,在過去的一年中,她們分享各自生活點滴,交流學習經驗,透過對方的眼睛看到了兩岸不同的生活,目前已成為無話不談的閨蜜。不過由於行程緊張,林芷若此次無法和好友在武漢相見。“爭取明年再接再厲,再來武漢領獎,和好朋友相聚!”

  獲得臺灣地區一等獎、來自臺中市明德中學七年級的韋婷説:“自己在寫作中有兩個動力。一個是並不看好她的媽媽。媽媽總認為她不可能獲得楚才獎,但韋婷總用書中的一句話鼓勵自己:感謝批評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了你成長的機會。而另一個動力,是韋婷的好朋友,他們約好一起得獎,一起去武漢領獎。每當寫作陷入瓶頸,她就會想到和朋友的約定,堅持下去。”

  “武漢的老師和同學都很親切,熱情好客,一下就消除了我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樣來自臺灣的周家瑜説,在頒獎典禮的前一天,自己和武漢首義中學的學生們進行了一場互動聯誼,並交換了禮物。他特別帶來了家鄉三義的名特産——根雕,作為禮物送給了武漢的同學。而他也收到了武漢學生送的《中國上下五千年》一書。“我們相互留了聯繫方式,約定以後保持聯絡。我終於也有武漢的朋友了!”

  同題競技,激發讀書慾望

  來自香港的高二學生方倩瑜和林芷若一樣,也是一位楚才老將,已連續參加三屆楚才競賽。她在一次次競賽中,作文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從第一次拿到題目時的慌亂和迷茫,到連續兩次獲得香港地區二等獎,方倩瑜説,比賽帶給她的不僅是榮譽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讓她學會了如何思考和辨析。

  “第一次參加楚才,拿到題目時幾乎傻眼,覺得特別難。但是第三次走上賽場時,我看到題目以後,心中很快就有了思路。”方倩瑜説,她在作文方面的飛躍,不僅得益於平時的苦練和積累,也有武漢學生對她的鞭策。“每一次比賽就像一場比武,我看到他們的文筆那麼好,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真的很佩服。他們的文章是我最好的學習範本,每次讀的時候,心裏也會有種不服輸的勁兒,然後會更勤奮地讀書、背詩詞”。

  而澳門地區一等獎獲得者何倩楊表示,在澳門的作文課堂上,基本都是命題或半命題作文,形式比較單一,對思維的拓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參加了楚才作文競賽,才發現作文題目和寫作形式可以有這麼多的變化。

  “思路就被拓寬了,我看了不少同學們的作文,有時會很驚訝,原來作文還能這麼寫。”何倩楊説,自己已細細讀了不少獲獎作文。“武漢學生的文筆更老練,用平實的文字講述動人的故事,特別有可讀性。欣賞好作文對我是種啟發,視野更開闊了。”

  文風碰撞,給彼此帶來寫作靈感

  “不用出家門,就能和來自多個不同地方的同齡人一起交流,一起玩耍,收穫真的太大了!”在本次楚才作文中獲得武漢地區特等獎、來自體育館小學的陳昕玥興奮地説,自己最期待的是頒獎典禮結束後的楚才文化大講堂,她特別好奇,其他地區的同學對寫作有什麼獨到看法。

  而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第九中學的初三學生陳司琪,已在頒獎典禮前和同學們一同遊覽了黃鶴樓、長江大橋等多個武漢地標。她感嘆:“此次武漢之行,又有了好多寫作素材。”今年是陳司琪第一次參加楚才作文,以《我的思維方式》為題,寫了她對於閱讀和寫作的理解。她説,自己看了不少武漢的學生寫的作文,發現同樣的題目,大家的行文方式和文章結構都大不相同,讓她大開眼界。

  “孩子們因為生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和行文風格也有各自的特色。他們在一起交流,就像百花齊放,碰撞出的火花會特別耀眼。”來自香港的帶隊老師陳孝斌説,武漢的語文教學功底深厚,學生的文章結構清晰,用詞豐富優美,很有畫面感。而香港學生思維靈活,天馬行空,表現形式多樣,總會有些打破常規、卻很有趣的作品出現。楚才作文為兩地學生搭建了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兩種不同的文風相互碰撞,會給彼此帶來靈感。(台灣網湖北省武漢市通訊員 陳曉彤 鄭汝可 戴亮)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