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2016-08-29 09: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暑假就要結束,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林昱慈並沒有抓住餘下空閒時光出去玩耍,而是“窩”在練功房裏練功,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與姐姐同臺演出。

  林昱慈的姐姐林庭瑜是臺灣國光劇團青年新秀。在姐姐影響下,林昱慈也成為一名戲曲藝術的癡迷者。不久前,在河北舉辦的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研習營中,她結識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研習營暑假期間在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舉辦,學生們全部來自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表演專業,老師則是河北當地京劇名家。

  “京劇有很特別的韻味和神秘感。”21歲的朱潔身材纖細,她喜歡跳古典舞,嚮往表演舞臺劇、音樂劇,“但臺灣沒有專門培養音樂劇人才的學校,聽別人説,如果把京劇學好的話,任何劇種都不是問題。”

  大二時,朱潔從一所普通大學轉學到臺灣戲曲學院,做了一名京劇專業的“插班生”。“當時做這個決定時,家人反對到爆!他們覺得京劇這個圈子很小,沒什麼發展。”朱潔採取了“先斬後奏”策略,“沒想到一踏進去就離不開了。”

  對於已學習了8年京劇的林昱慈來説,京劇的魅力在於“講究”,“基本上沒有人能做到完美,人們都還在探索,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臺灣阿美族少女奈諾伊安和姐姐、妹妹從小被父母送入臺灣戲曲學院,“每天都要拉筋、撕腿,剛開始覺得練功好累哦。”如今,奈諾伊安卻覺得學習京劇是很享受的事情。她認為,傳統戲曲是在規範中創造出觀眾想看的東西,“京劇可以很美,可以讓人很激動。”

  在大陸的學習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多月,這些臺灣學生卻感到唱、念、做、打的功夫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咬字”變得清晰了。

  原來,作為主講老師,72歲的劉長城並沒有一上來就教戲,而是先讓學生們從“念大字”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糾正。他認為,“字正才能腔圓,味兒才能出來。”

  然而,喜歡歸喜歡,京劇市場的寂寥讓大陸和臺灣的戲曲專業學生均面臨就業的壓力。

  “很可惜,很多人不了解京劇,也不想深入了解。”學習小生行當的奈諾伊安説,觀眾少導致臺灣的京劇劇團不多,很多學生畢業後沒有穩定工作,“女小生”更難就業。

  但這些年輕人從沒想過放棄、離開這一行。他們嘗試做出改變。

  奈諾伊安説,她希望將來在京劇表演中結合其他的表演藝術,讓京劇不只吸收老一輩的東西,還加入新的東西向外發展。

  另一名“插班生”隋志鴻大三時從西方表演專業轉到京劇專業,他有著更具體的目標。“我想走到觀眾旁邊”,隋志鴻説,很多人不喜歡看京劇是因為根本沒看過,他想做一名街頭藝人,把京劇的形象帶到大街小巷。

  “我已經把行頭都準備好了。”隋志鴻笑著説,京劇應該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新社記者 高紅超)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