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地方戲曲振興工程點讚

時間:2015-07-29 10:49   來源:河南日報

  習近平同志説:“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實施振興地方戲曲工程,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責任擔當。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地方戲曲發展的現實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毋庸諱言,地方戲曲在現實的生存和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比如,外來文化不斷“侵入”,不可避免地與民族文化爭搶著原有的地盤;新藝術形式如電視劇、網路小品等不斷生成,它們攜帶著聲、光、電等現代科技的雄風,強勢擠壓民族戲曲;在民族戲曲的創作演出體制機制上,我們還存在跟不上客觀形勢發展的地方。

  地方戲曲是我省的一張亮麗名片。河南人的骨子裏都有戲曲元素,豫劇、曲劇和越調等地方戲劇種生長的根基都很牢,它們已經深入人心,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喜歡通過戲曲寓教于樂,從中獲得對歷史和現實的認知。從前鄉下人不認字,一鱗半爪的文化知識和道德評判,大半就是從草臺班子唱的戲曲裏得到的。例如包公、穆桂英等戲曲人物就曾給人們提供了不少正能量,讓人們認識了什麼叫真、善、美,嚴嵩、陳世美等戲曲人物也從負面告訴了人們啥是假、惡、醜。粉墨春秋,足以影響世道人心。

  當下的河南,除了專業劇團外,戲班、戲校、業餘劇團比比皆是。在農村,每遇紅白喜事、節假日或逢集、趕會,一般有條件的地方都要搭臺唱大戲,這已成為一種地方民風民俗。田間地頭,偶有閒暇,不少人都會來上幾句原汁原味的戲曲唱腔,盡情享受戲曲的美感。在城裏,那些有閒暇的人要進“戲曲茶樓”聽戲,還有很多人看河南電視臺的著名專欄《梨園春》,聽電臺的《戲曲廣播》。到了星期天,廣大戲迷自發地成群搭夥,到公園、街邊草坪、小廣場或居民社區等有活動空隙的公共場合,邊拉邊演邊唱,美美地過“戲癮”。

  人民需要戲曲,戲曲需要振興。我們欣喜地看到,廣大戲曲人不斷推出新劇目,盡力為老百姓創作演出,把傳統文化血脈融注到子孫後代的審美情趣中,讓戲曲的香火薪火相傳。老百姓在戲曲藝術的精神享受中得到了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提升。

  振興地方戲曲,就是發揮戲曲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裏的獨特作用。如今,有了戲曲人的責任擔當,又有國家政策的支援和保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方戲曲的百花園定會姹紫嫣紅,那正是我們期待的美麗夢想。(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戲劇評論家 王洪應)

編輯:王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