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桂臺文化交流多點開花

2017-03-30 08:4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廣西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聯誼。蔣雪林 攝

  資料圖:廣西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聯誼。蔣雪林 攝

  中新網南寧3月29日電 題:桂臺文化交流多點開花

  作者 鐘建珊

  紅花綠樹相映的山水,紅色的古駱越文化符號……當桂臺兩地藝術家攜手創作的十米水墨畫長卷在廣西藝術學院的禮堂舞臺上徐徐展開,廣西千年古駱越花山岩畫文明,再現在桂臺民眾眼前,臺下掌聲雷動。

  桂花香兩岸,中華一家親—2017年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聯誼晚會28日晚在南寧舉行,桂臺兩地各民族代表和青年學生共聚一堂,以民族文化為切入點互動交流。

  “桂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一幅畫是一個壯舉。”臺灣花蓮縣女藝術家彭榮美是畫卷創作的參與者之一。她説,文化因所在地域成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大陸藝術家畫風更豪放,臺灣藝術家畫風偏細膩。“但當桂臺兩地藝術家攜手創作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遇到太大障礙。我當時産生了兩岸一家親的真切感受,傳統文化讓我們有共同的默契。”

  去年廣西花山岩畫申遺成功,今年壯族傳統佳節“三月三”前夕,廣西官方邀請臺灣島內6名藝術家赴花山岩畫景區所在地廣西寧明縣,和12名廣西藝術家一起,共繪花山十米水墨畫長卷。經過多天的采風和準備,畫作在27日完成。

  共繪花山水墨畫長卷只是桂臺近年來加強文化交流的一個方面。當晚,由桂臺兩地織繡專家花了6年心血,經過多次互訪考察、探討研究才得以推出的“壯太錦”,也在晚會上首次亮相。

  參與研製的臺灣花蓮縣秀林鄉著名織繡專家連美惠介紹,“壯太錦”指的是將廣西壯族和臺灣太魯閣族兩個民族的傳統織繡文化融合,根據各自特點和傳統紋樣圖案開發出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的錦緞産品。

  “隨著時代發展,兩種織繡文化都面臨著傳承窘境,當我們快要放棄的時候,我們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推陳出新,讓兩個民族的織繡文化得以更好傳承。”連美惠説。

  由桂臺兩地聯合繡制的150件“壯太錦”作品,29日在廣西博物館展出。

  近年來,民族民俗文化交流成為桂臺交流的重要內容。2013年至2015年,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日,廣西賓陽縣舉辦傳統“炮龍節”期間,臺灣鹽水“蜂炮”亦加盟其中,雙方連續三年互訪共度佳節,掀起兩地“雙炮”文化潮流。

  此外,廣西還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壯族傳統節日期間,邀請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共度壯族傳統佳節。2016年,廣西官方邀請臺灣花蓮、宜蘭、臺東等3縣7鄉的近200名臺灣同胞出席節日活動;2017年廣西再次邀請臺灣各民族代表和青年前來共赴佳節,受邀臺胞規模擴大至400余人。

  據介紹,農曆三月初三是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廣西區內的壯、漢、苗、瑤、侗等各族民眾都會歡聚一堂,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體活動。自2014年開始,廣西官方將“壯族三月三”設為公眾假日。

  當晚出席晚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侯建國表示,廣西官方將以“壯族三月三”為平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推進桂臺各領域交流合作,研究出臺便利臺灣同胞在廣西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的政策措施,推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增進兩岸同胞親情。

  “大陸和臺灣的民族聚合在一起,才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出席當日活動時表示,經貿文化對兩岸關係很重要,經貿合作讓兩岸手連手,文化交流促兩岸心連心。

  廣西是大陸與臺灣開展經貿文化交流較早、較活躍的省份之一。2005年以來,廣西與臺灣攜手,成功舉辦了12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2016年,廣西共接待來桂旅遊臺胞99.3萬人次,同比增長8%,佔整個大陸赴臺總人數的七分之一;廣西赴臺10.2萬人次,同比增長19%。(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