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情係故土臺商父子梅州開山種茶15載

2018-01-19 16: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情係故土來梅開山種茶

  “陳老闆,過兩天你那邊茶山除草的工人忙完了,可不可以麻煩他們過來我這邊幫幫忙。”一個身材不高皮膚黝黑的年輕男子,操著一口濃重的臺灣腔普通話有禮貌地説。“沒問題!小彭老闆。我前幾天都看見你在山上鋤草呢……”陳老闆爽快答道。

  被稱為小彭老闆的年輕人是臺資公司梅州市星森福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的老闆彭瑾瑜。在還沒來梅州種茶前,彭瑾瑜的另一個身份是臺灣嘉義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正宗理工男一枚,卻隔山跨海來梅州從事與所學專業風牛馬不相及的茶農。這事還得從小彭的父親老彭説起。

  老彭名叫彭德勝,原是臺灣客家大縣苗栗縣的混凝土車司機,祖籍蕉嶺,2003年,老彭萌生了回梅州尋根的念頭。初踏上梅州土地,梅州清新秀美的山水、熱情好客的客家老鄉、熟悉的客家話和相似的客家美食,深深吸引了老彭,在梅州數次到訪尋根的過程中,老彭便有了在梅州開創事業的計劃。

  老彭長期以來對臺灣茶文化有愛好和研究,於是他和幾位朋友、當地嚮導幾乎踏遍梅縣周圍中的高山,甚至偏遠鄉鎮村落,終於找到了心儀的創業福地——坐落于梅江區西陽鎮的明山嶂,明山嶂四週清幽靜謐、視野開闊,水源充足且附近人煙罕見幾近零污染,具有種植東方美人茶及有機烏龍茶的先決條件。在當地政府和村委的協調下,老彭承包了明山嶂“上爐肚”山頭,當起了“拓荒牛”。

  萬事開頭難,開路行路更難。儘管老彭是開了一輩子車的老司機,但山高路彎坡陡的行車驚險,著實是老彭以前從未遇到的。為了順利上山,他需要在車輪上綁著鐵鏈,牢牢的固定在輪子四週以增加對路面的受力,慢慢地開上去。遇到路面不夠寬卡車無法順利轉彎時,他便要停下來用劈刀劈開竹林開路,往往幾公里的路程,要花費平路駕駛幾倍的時間精力才能到達茶場。下山的時候,更是要牢牢握緊方向盤踩穩剎車踏板,輪胎壓著路沿來控制滑行。途經的村民看到如此驚險駕駛,都替這個臺灣大叔捏一把汗。

  老彭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硬是剷平了山頭,開出了一條條齊整的茶帶,種上了臺灣特色茶種青心烏龍、青心大囿和臺灣櫻花品種斐寒、富士、吉野、八重等。一棵棵茶苗和一粒粒櫻花樹籽都是老彭和工人親手種植在數百畝的山林地中,這一幹,就是十年!

彭瑾瑜在茶園除草

  情續茶緣來梅子承父業

  2013年初,正在臺灣攻讀機械工程學的彭瑾瑜,在了解老彭在梅州奮鬥史後,首次跟隨父親來到了梅州。在父親一鋤一鐮一鏟開墾出來的種茶基地住了幾天后,看到地勢高聳崎嶇的路狀、繁雜的農務下父親消瘦的身影,彭瑾瑜産生了來梅州支援父親的想法。數個月後,他完成了碩士班的學業後,毅然來到了明山嶂,選擇了跟父親肩並肩去開創不一樣的事業。

  放下高學歷,真正開始做茶農後,彭瑾瑜才算真正體會到父親這麼多年來創業的艱辛不易。山上常年是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霧,身上整天都濕答答的,冬天大部分時候零度以下霜凍天氣,延綿不斷的大山常常幾天見不到一個人影,生活枯燥乏味,手機幾乎沒有信號,與世隔絕一般。彭瑾瑜寢食難安,好幾次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但他轉念一想,父親已經沒有精力再去經營茶場了,若是自己也不幹了,那父親十幾年的心血就前功盡棄了。彭瑾瑜只好咬咬牙堅持了下來,並開始思考農林種植業的出路,慢慢沉下心把企業做好。

  對比老一輩的傳統種植觀念,彭瑾瑜更注重在茶葉的加工行銷和櫻花的觀賞價值方面下功夫。採茶時節,他會研究茶葉書籍掌握最佳採摘、曬青時間,並邀請臺灣制茶專家來梅州指導他殺青、揉捻、烘焙等制茶工藝。農閒時候,他就到明山嶂周邊所有的茶場都去走一遍,跟茶農交流種茶制茶心得和經驗,甚至還跑到福建武夷山、福建安溪、饒平烏崠山、梅州各縣區種茶基地參觀學習。彭瑾瑜平日裏拘謹木訥不善言辭,正式場合發言還會緊張顫抖。但只要一講到茶,他就變得口齒利索侃侃而談。尤其是以茶會友時,更是非常健談,講起來很有見解,看得出確實是對茶文化潛心入腦花了不少功夫思考研究。不僅如此,他的大學所學專業也有了“用武之地”,自己拉廠房電路、蓋大棚、焊接鋼架、修理卡車、修理和改良制茶配套機械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公司不少支出。

  看到兒子穩穩接過了自己手中的創業棒,老彭放心回到臺灣照顧妻子和孫子,只在採茶比較忙的時候飛到梅州來助兒子一臂之力。

彭德勝(右)與彭瑾瑜在明山嶂茶場的廠房工作

  情定梅州在梅開枝散葉

  如今,彭瑾瑜在梅州也足足打拼了五個年頭。他用地道的臺灣茶種、純正的臺灣制茶工藝,製作出了香型獨特、湯色漂亮、茶底醇厚的臺灣特有的青心烏龍茶、東方美人茶等,目前年産茶葉3000斤,在梅州的茶産品中獨樹一幟,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每次茶葉匍一制好,很快就被熟客訂購一空,供不應求。經過十幾年的培育管理,茶葉基地裏的櫻花也長勢喜人,每年春季,都會開出紅的、粉的、白的花朵,山坡上花團錦簇絢爛多姿,與綠油油的茶園相得益彰,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去賞花觀景,甚至在茶園裏露營。而彭瑾瑜的勤勞肯幹、憨厚老實、謙虛好學也得到了茶業同行和當地農戶的認可和欣賞,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小彭老闆”。

  2015年,機緣巧合,彭瑾瑜認識了在梅江區的幼兒教師小薛。一年後兩個人結為連理。為了小彭的婚禮,老彭高興的拿出了40萬台幣。老彭説:“大兒子在臺灣結婚時,也是花費40萬,小兒子結婚也一樣。不能厚此薄彼。”

  2016年,彭瑾瑜的兒子出生了。小生命的到來,讓彭瑾瑜更加勤力工作。他現在每週在山上呆三四天打理茶園,下山後就回梅城岳父母家,老人總會特意做多一些小彭愛吃的客家菜。如今兒子也一週歲多了,會叫爸爸了。每當兒子顛著小腳撲到他的懷裏,他就覺得再辛苦都值得,他很感激來梅州收穫了滿滿的鄉情、親情、愛情和友情。他説:“我現在更習慣在梅州生活了。我的茶樹、櫻花樹在山上扎了根,我的心也在梅州紮下了根。”(廣東梅州梅江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 楊麗君)

彭瑾瑜與梅州姑娘喜結連理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