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座趙家堡 同宗兩岸情

2014年03月20日 15:19:00來源:汴梁晚報

  臺灣趙家堡內供奉的宋太祖、宋太宗、魏王神位。

  臺灣趙家堡的院門。

  臺灣趙家堡的正門。

  臺灣趙家堡的內景。

  精美的扶欄雕刻。

  在福建省漳浦縣畬鄉湖西碩高山麓,有一座南宋末年皇族閩衝郡王趙若和流亡避難隱居的古城堡,俗稱趙家堡。

  在寶島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也有一座趙家堡。

  在臺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有一道海峽,它的名字叫臺灣海峽。兩座趙家堡隔海相望,卻有著相同的形制,都有完璧樓,而且堡的主人都姓趙。

  海峽兩岸,兩座趙家堡。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它們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

  3月9日,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特別報道組離開花蓮縣,沿著海岸線,驅車數百公里,趕到桃園縣大溪鎮一探究竟。

  在大溪鎮埔頂仁善裏,趙鰲峰祭祀公業管理人、趙匡胤之弟宋魏王趙匡美第三十一世孫趙國棟告訴記者:“兩座趙家堡的祖先係一家,均為南宋末年皇族閩衝郡王趙若和。臺灣桃園趙家堡就是2005年從漳浦趙家堡原樣‘克隆’來的。”

  臺灣趙家堡是從漳浦趙家堡原樣“克隆”來的,而漳浦趙家堡又與北宋故都開封城關係萬千重。

  漳浦趙家堡亦稱趙家城,處漳浦湖西畬族鄉的碩高山麓,是宋代趙氏皇族後裔于明朝萬曆年間倣照北宋故都開封城的立意佈局建造而成的。世事如棋,江山易代。當年的貴胄皇室,後來易姓為民,避世山中,那一個王朝隕落的軌跡和悠遠的殘夢,那歷史的傷痕、時間的轍履與千百年的風雨凝聚一座古堡,令人懷念且感傷。

  1279年,宋亡。趙若和為避元兵,改姓為黃,在漳浦碩高山麓築堡隱居。趙氏後人龍困淺灘,但還做著往昔的夢。雖流落他鄉,趙氏後人仍然對開封城夢寐縈懷。北歸無望,趙氏後人就在碩高山麓築了一座形似開封城的城堡。

  趙家堡的格局、建築風格,均參照開封城,可謂當時開封城的縮微版本。趙若和第十世孫趙范于1600年重新擴建趙家堡。1620年,趙范之子趙公瑞依照開封、杭州宋代兩京建築佈局擴建外城,增加了不少倣宋建築和懷宋題刻,擴建後的趙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稱。趙家堡“處處乃沿汴京之舊”,整體佈局和單體建築的設計處理之中,處處瀰漫著複雜微妙、沉重而又躊躇滿志的情感寄託。

  如今,漳浦趙家堡內有一座帶有圓拱的平板石橋,上刻“汴派橋”3個字,表明此橋立意源於北宋故都開封城內的汴梁橋。宋時的開封城有外城、內城和大內三重,趙家堡也設置了三重。堡內的完璧樓,取完璧歸趙之意。北宋故都開封城的痕跡,在漳浦趙家堡內隨處可見。

  1984年,著名文物專家單士元、鄭孝燮、羅哲文等人考察漳浦趙家堡後,動情地寫道:“趙家堡遺址豐富,建築猶存,是一處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遺跡其佈局立意處處仍沿開封之舊,我等至此重溫宋史更覺有勝於文獻之記載。”

  漳浦趙家堡,人稱“趙宋故城”,歷史註定了這座城堡與開封有著不了之情。開封獲得2014年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的承辦權後,汴梁晚報于2013年5月策劃推出了“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從開封到封開”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採訪活動。當時,特別報道組驅車南下,趕到漳浦趙家堡,寫下了特別報道《宋城再現 汴派流芳》。

  今年2月,汴梁晚報又啟動了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採訪活動,開啟了橫跨海峽兩岸、足跡遍及寶島的大型文化主題報道之旅。

  在寶島臺灣,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又與趙家堡有了一個美麗的相逢。

  在臺灣趙家堡內,趙國棟告訴記者,在清乾嘉年間,趙若和第十四世孫趙若齊從漳浦渡臺,先在臺北貢寮開墾,後至桃園大溪置田,後裔繁盛。

  2000年,趙國棟等趙氏宗親到漳浦尋根謁祖,看到祖先留下的趙家堡後嘆為觀止。在臺的趙氏宗親決定在臺灣複製一座趙家堡。

  2005年,臺灣趙家堡落成,佔地730平方米,建有3層,一樓為居安居,二樓為完璧樓,三樓為趙氏宗祠。趙氏宗祠前廳柱聯為“宋朝郡王若和遷徙福建積美佛曇成族後移漳浦湖西畬族宗親共同築城安居;清代先祖若齊渡海臺灣三貂貢寮開墾來到桃園大溪埔頂兄弟合力置田樂業”,中殿赫然懸挂“汴京國族”金匾。

  臺灣趙家堡參照漳浦趙家堡,樓內陳列趙宋皇朝等豐富史料,“完璧樓”及3個城門的匾額“東方巨障”、“碩高居勝”、“丹鼎鐘祥”等字跡也是從漳浦趙家堡拓印刻製的。

  30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文物專家單士元先生考察漳浦趙家堡後曾撰文寫道:“考之歷史,歷代王朝滅亡後,改朝換代,尚未見有所謂滅國王族聚族而居傳之數百載者,趙家城實為罕見。”

  更為罕見的是,趙氏後人又在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克隆”了一座趙家堡,漳浦趙家堡為臺灣趙家堡送去的“宗誼永綿”賀匾見證了這一段歷史。

  兩座趙家堡,同宗兩岸情。從北宋故都開封城一脈南遷的趙家人,築造兩座隔海相望的趙家堡,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寫就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