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福建莆田邊檢站守好“兩岸親情第一崗”

2014年03月21日 10:54:4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圖為莆田邊檢官兵親手製成的“媽祖面”
圖為莆田邊檢官兵親手製成的“媽祖面”

  人民網莆田3月18日電  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裏,素有“南國蓬萊”美稱。近30年來,一撥又一撥的臺胞紛至遝來,朝拜尋根、觀光遊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名朝聖的臺胞,必定要品嘗那一碗象徵平安的媽祖面。

  自北宋起,媽祖文化孕育了一千多年。兩岸開放至今,湄洲媽祖祖廟接待跨海進香臺胞已逾300萬人次。3月17日,正在湄洲島旅遊的臺胞黃證銘,在負責口岸出入境檢查的福建邊防總隊莆田邊防檢查站女警黃宇玢推薦下,午餐時專門點了一份媽祖面,還將媽祖面的照片傳上了微信。女警黃宇玢説:“只要臺胞喜歡和需要的,無論大事小情,我們都努力去做,幫助解決,讓臺灣同胞感受親情和溫暖。”

  媽祖架心橋,兩岸一家親。“媽祖面色彩艷麗,搭配和諧,配有紫菜、雞蛋、香菇等食材,非常好吃。”黃證銘一邊品嘗,一邊叫好。據悉,在古時候,莆仙一帶沿海的漁民們,每在出海之前,親人總會給他們煮上一碗媽祖面吃,以祈求出海捕魚的漁民能平安歸來。隨著媽祖信俗的不斷傳播,媽祖面逐漸成為當地的一道“名菜”。

  媽祖面,也稱長壽面,因麵條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風味獨特又是手工製作而受到莆田百姓的喜愛。媽祖面的配菜都很有講究,紫菜有紫氣東來之意,象徵富貴。圓圓的香菇象徵團圓,翠綠的荷蘭豆和鮮黃的雞蛋象徵健康,小巧的花生取意落地生根,象徵平安吉祥。淡淡的渾香撲面而來,看似很平常的麵條,吃起來卻停不了嘴。

  在莆仙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長面”寓意“長命”。所以,媽祖面便成為民間過節、祝壽、待客的必備食品。民間為親朋祝壽時,如是鄰近的,一般是送去一碗煮好的媽祖面,祝願過壽者福壽綿長。相隔遠一點的,就送去裝滿雞蛋、線面的禮盒。對遠道而來的客人或出遠門回歸故里的親人,在接風洗塵時,一定少不了媽祖面,民間稱之為“象長”,即象徵著長命百歲。如遇上親人去當兵、求學、赴任或外出經商,也都以此相待。

  福建公安邊防總隊莆田邊防檢查站炊事班士官萬天佩介紹説,媽祖面在製作過程中選料考究,主要要準備手工線面、花生仁、香菇、幹黃花菜、土雞蛋、豆腐條、五花肉、紫菜等。在製作過程中,先把花生仁慢慢炸至色澤紅潤脆熟後撈出,附上鹽巴精末于其上;將淘凈的幹紫菜扯成絲狀,放進油鍋中烤去水分,炸成有點脆又有點焦後鏟出備用;再將五花肉炒熟待用;然後把雞蛋煎成一個圓形的蛋黃餅並用刀切成條塊放于一邊備用。完成以上幾道工序後,就可以開始煮麵了。把莆田手工線面放入滾沸的水中煮,待線面熟透後,馬上撈進碗裏拌油。然後把香菇、黃花菜、油炸豆腐條放進水中一起熬湯。最後,把熬好的湯汁澆到線面上,把原先加工過的五花肉、雞蛋、紫菜、花生仁等點綴其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媽祖面就做好了。

  源於骨肉之情的默契,讓一碗“媽祖平安面”,便可傳達千言萬語。作為臺胞朝聖路上的“兩岸親情第一崗”,莆田邊檢站將往來兩岸臺胞當親人、當家人,在湄洲島執勤點增設“巾幗文明流動崗”,打造“30分鐘服務圈”,推行“零等待”坐等服務機制,向臺胞提供提供閩南語服務,解讀最新出入境政策,同時制訂了通往省內各地的交通時刻表及出行注意事項、應急措施等提示內容,24小時為回鄉朝聖臺胞排憂解難,提供購退票、旅遊探親、投訴受理等方面方便快捷的查詢平臺,讓臺胞有踏進“家門”的感覺。

  “一碗媽祖面,寓意著媽祖賜予的平安、吉祥、富貴、長壽,代表對朝聖臺胞濃濃親情和深深祝福。”莆田邊防檢查站政委吳冰表示,隨著“媽祖信俗”申遺成功,媽祖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媽祖面也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如今,兩岸同胞歡聚一起,同謁媽祖廟,共食“媽祖面”,一道祝福兩岸和平,感情更深了。在臺灣,媽祖已成為1600多萬台胞信眾最崇高的信仰,每年有近二十萬台胞跨海朝聖。

  因為媽祖,因為血脈,因為親情,一碗“平安面”用信仰和溫馨,跨海“丈量”了海峽兩岸間的距離。“媽祖文化串連起兩岸民眾的情感,人親、土親、情更親!”臺灣遊客蔡輔雄先生説。(吳志) 

[責任編輯:朱媛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