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閩鄉鎮幹部赴臺"走透透" 田間地頭求解農業經驗

2011年10月26日 15:51:00來源:福建日報

  日前,福建省50名發展現代農業專題班學員赴臺,進行為期10天的學習培訓,這在大陸尚屬首次。我省鄉鎮幹部在島內基層農村“走透透”,不一樣的農村面貌、高效的農漁會組織運作、農業産學研一體化、創意無限的休閒農場等,讓許多鄉鎮幹部印象深刻。而在屏東科技大學,臺灣農業産業化發展等8個專題的授課,也讓學員們對臺灣農業現代化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論認識。

  專業合作組織成效大

  臺灣的農漁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基層經濟組織,運作高效,關切農漁民權益,讓學員們大開眼界。

  臺中魚市場由臺中市漁會建立,魚市場每天淩晨3點到5點進行交易,將漁民委託的水産品公開拍賣,實行“價高者得”的原則,拍賣所得絕大部分歸漁民所有。不僅改變了漁民個體議價的相對弱勢地位,讓漁民利益最大化,同時保證了市場的公平有序。

  雲林縣西螺鎮農會秘書所舉的“糧價保衛戰”例子,體現了農會組織對於農民利益維護的重要性。幾年前,西螺鎮的香米大豐收,一些不肖糧商趁機壓價收購,西螺鎮農會下屬的碾米廠甘願虧損30多萬元(新台幣,下同),執行最低保護價收購。“雖然我們損失了30多萬元,但避免農民300多萬元的損失,這種虧我們要吃”。

  “九五機制怎樣保障農民的收益不受損失”、“産銷班如何引導農民提高生産技能和進行有序生産”……在當地業者介紹有關情況後,學員們紛紛提問,雙方互動熱烈。學員們進一步加深了對臺灣農業基層經濟組織運作模式、行銷策略等方面的認知和了解。

  創意助推休閒農業發展

  上世紀90年代,臺灣提出建設“富麗農村”、“農村再生”、“一鄉一品”等目標,大力發展集研發、科普、旅遊、觀光為一體的觀光休閒農業。休閒農場數量從1991年的190家,猛增到2007年的1234家。在學習考察中,學員們能時刻體會到創意理念在臺灣休閒農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在彰化縣田尾社區的公路花園,200多戶農家各有各的絕活。老村長種植的三角梅姹紫嫣紅,樹形高大健美,顛覆了人們對其雜亂難修剪的舊有印象。許多遊客在一片驚嘆聲中,紛紛上前拍照留念。普通的富貴竹,經由當地農民在造型和組合上的創意巧思後,不僅形態各異,身價也翻了好幾倍。在嘉義縣新港社區,傳統剪黏工藝創新後,融入社區的人文景觀、生態環境中,引來大批參觀的遊客,自己動手DIY的遊客不在少數。此外,臺中市霧峰酒莊還將過剩的精米釀造成清酒,經過精美包裝,大大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

  學員們認為,創意理念是臺灣休閒農業成功的關鍵,這對我省農業轉型發展具有較大借鑒意義。

  教學相長收穫良多

  實地考察增加了感性認識,走進教室則讓學員們的理論認識再提高。在屏東科技大學互動式教學活動中,學員們帶著問題來聽課,與臺灣專家交流研討兩岸農業的現狀與發展,讓身處基層的鄉鎮幹部們獲益良多。

  古田縣水口鎮黨委書記倪陳琛表示,回去後將強化對農村人文自然景觀、農業生態資源的整合,科學設計、創意策劃、有效保護,為發展海西現代農業和休閒旅遊文化品牌打好基礎。他建議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以適應海西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臺灣在全島按不同地區、不同氣候帶設立了4個農改場,對科研機構的産品進行試驗,成功後通過農會無償推廣培訓給農民。”長樂市潭頭鎮黨委書記董春雷認為,産學研結合是臺灣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建議我省進一步健全産學研農業技術一體化推廣的科學體制。

  松溪縣茶平鄉黨委書記官雄表示,應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作用。此外,臺灣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臺灣農民平均年齡65歲,而大陸‘夫妻’農業現象也極為普遍,未來5至10年將更為凸顯,應當引起重視。”

  具有福建土樓旅遊資源的永定縣陳東鄉黨委書記胡佐仁認為,臺灣休閒農場申請相關經費,採取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申報方式,避免了“一刀切”造成的資金和資源浪費,值得學習借鑒。(駐臺記者 張維東)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