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著名藝術家楊惠姍夫婦杭州展示中國傳統工藝

2015年10月28日 14:28: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0月28日杭州訊 一束束燈光下,一朵朵碩大的花朵盛極綻放,展現了對生命的歌頌——近日,臺灣著名藝術家楊惠姍與張毅,帶著他們剛剛在法國巴黎參展的作品來到杭州,在萬象城500平方米的大廳,向人們展示了無與倫比的各色琉璃作品。展覽將持續到11月1日。

  一襲黑衣,優雅嫵媚, 63歲的琉璃工房藝術總監楊惠姍一臉溫柔地偎依在丈夫張毅身旁。28年前,她有一雙柔軟纖細的手,彼時她已經拍過124部電影,獲得兩次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和一次“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28年後,由於長年捏制泥坯、燒制琉璃,這雙手已經變得骨節粗壯,不再秀美,隨之逝去的還有光鮮的知名演員身份,她走上了一條更為艱辛且默默無聞的道路,從零開始,復興中國的琉璃藝術。

  這樣的起點在今天看來,雖然幼稚,但是,楊惠姍就是這樣開始的。因為,當時她連應該去請教誰、找誰幫忙,都完全不知道。創業時,楊惠姍和張毅預計投資30萬元左右新台幣,花費半年時間來研發“脫蠟鑄造法”,結果最後花了三年半,負債7500多萬新台幣,還不敢説完全掌握。

  1991年,楊惠姍、張毅的琉璃工房受邀參加日本的一個展覽,日本琉璃藝術學者、著名收藏家由水常雄告訴她:“其實,中國2000年前就已經出現過這種技法,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過的一對琉璃耳杯,應該就是脫蠟法製成的。” 由水常雄提到的這對西漢琉璃耳杯,即1968年出土的金縷玉衣邊上的“曲水流觴”耳杯,這極有可能是現存最早的中國自産脫蠟精鑄琉璃器。

  那一刻,楊惠姍感到既羞愧又震驚,羞愧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傳統的了解,如此貧乏。震驚的是琉璃工房挾著高端電子科技設備,付出如此高的代價,勉強知道一二的技法,2000多年前,老祖宗早已掌握。

  自此,琉璃工房目光集于一點,一種民族意識本質的覺醒。此後,為了求得技法上的突破,獲得琉璃色彩上的豐富層次,琉璃工房不止一次地重復早年慘烈的挫折。為什麼不安於現有的做法,要一直這樣挑戰極限呢?楊惠姍説,也許是一種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能夠更好。

  琉璃創作20多年來,被問起做琉璃最困難的部分,最初楊惠姍認為是技術,然而,逐漸地她越來越覺得,想用琉璃材質表達什麼才是最困難的。“尤其,你是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談所謂復興中華文化的大題目,我們只要問,據説中國文化是世界古文化裏唯一沒有中斷的,那麼,在那些古老的傳統裏,哪些智慧至今仍然對當代社會有益?哪些美學是有現代意義的?”楊惠姍説道,“這種民族文化的立足點,經常讓我們既興奮又沉重。因為,處理得好,它是強烈的語言;處理得不好,它會是一種包袱。”

  從1987年成立至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有80多家藝廊,遍佈臺灣、上海、北京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並在天貓和噹噹網上開設有2家網路藝廊。最初的7人創業團隊也已發展到擁有1200人的琉璃藝術創作團隊。楊惠姍有超過20件作品榮獲世界最知名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其作品曾選入奧斯卡及艾美獎頒獎盛典禮籃,全世界至少有上百位國家元首接受過作為贈禮的琉璃工房作品。(台灣網、杭州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