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宗教媒體貴州佛教文化之旅”活動在黔圓滿結束

2015年07月17日 15:49: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17日貴州訊 7月8日至13日,臺灣人間通訊社、人間福報、新生報、中華日報、世紀新聞社、臺灣慈濟媒體、網路社區報、臺灣導報、TNN數位等媒體的10余位記者來黔開展佛教文化採訪交流活動,分別對貴陽市、黔東南州、銅仁市的佛教聖地和民族文化村進行考察。省臺辦、省民宗委、市州相關部門陪同考察。

  7月8日,省臺辦副主任李靜會見了媒體團一行,對媒體團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她説,兩岸佛教同根同源,“臺灣佛教媒體貴州佛教文化之旅”活動可以推動黔臺兩地之間佛教文化的交流,增進佛緣、法誼。她特別強調,今日的貴州已非昔日臺胞從教科書裏了解的“三無”貴州,貴州是生態保護的綠地,海拔適中,緯度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物種多樣,隨著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加上2017年貴州至昆明、成都、廣州、長沙的高鐵全部建成通車,貴州“黔”途無量。她希望媒體記者全身心體驗貴州“大公園、大空調、大氧吧、大寶庫、大家庭”的美妙,對“三無”貴州的刻板印象來一次顛覆,看貴州經濟發展“洗腦”,品貴州美食“洗胃”,享清新空氣“洗肺”。

  此次來黔,媒體團深入貴陽“黔南第一山”黔靈山的弘福寺、花溪青岩有“黔山祖廟”之稱的迎祥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新峰寺、“佛教五大名山”梵凈山的承恩寺、銅仁市的大金佛寺等進行了採訪交流及座談,並實地體驗了貴州的民族風情、自然景觀,考察了大陸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和最大的侗寨寨沙侗寨,所到之處涉及3個市州11處佛教文化聖地、民族文化村寨。

  媒體團首站深入坐落在“黔南第一山”黔靈山的弘福寺。記者們一走進黔靈山公園,就被其山、林、泉、湖、洞、寺、動物于一體,清絕於世的景象所吸引,寺院建築巍峨莊嚴、古色古香,加之歷史悠久的黔靈山佛教文化,讓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通諦法師的接待、導覽下,記者們參觀了貴州第一名剎弘福寺,深入探尋貴州佛教歷史、文化。人間通訊社記者陳美玉感慨道,弘福寺“道風贏取信眾、慈善回報社會、聯誼擴大交流”的理念,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內涵,展現了貴州佛教文化朝氣蓬勃的景象。臺灣佛光山妙暢法師致贈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説》,與弘福寺結緣,增進了黔臺佛教文化的互動與交流。

  媒體團最後一站登上了海拔2572米的彌勒道場梵凈山。梵凈山是“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承恩寺位於梵凈山新老金頂之間。記者們靠岩石鋪成的階梯攀登向承恩寺,當他們大汗淋漓的來到承恩寺門前,紛紛被古人求法的毅力與堅忍所震撼。承恩寺廓仁法師表示,該寺始建於明初,幾經戰火毀損和重建,最後一次修建約在清代,寺院幸而保留“聖旨敕賜承恩寺”七字,皆因得力十方信眾的發心護持,即使一磚一瓦,都蘊含民眾的虔敬之心,來到這裡相信媒體團的記者們可以感受清凈,放下俗事。記者們還對寺院和民眾的互動方式、結夏安居等問題很感興趣,廓仁法師解答到,道場對於過堂、定課等五堂功課不放逸,定期舉辦生態、佛學等論壇,以期和人民互動,達到教育功能;結夏安居期間,則誦持《楞嚴經》、《華嚴經》作為修持,以安住身心。同時,記者們還特別關注政府對宗教的政策。省民宗委隨行同志介紹到,貴州省一直秉持“五教同行,輔助人間”原則,平常會向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道教等各宗教倡導舉辦公益活動,並將9月定為公益慈善月。

  通過深入的採訪交流,記者們紛紛感慨,此次活動讓他們了解了貴州佛教的起源、發展和現狀,知道了貴州佛教與臺灣佛教的異同。同時,切身感受了貴州豐富的自然人文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臺灣新生報的記者江乾松説,他已經是第四次來貴州了,這一次感受到貴州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高速,每個地區都有機場,讓他對貴州刮目相看,貴州的發展速度讓他為之震驚。世紀新聞社主筆吳崑茂是第二次來貴州,他激動地説,貴州的進步之速令人目不暇給,即使通往歐洲、東南亞等地,均有方便的交通,相信貴州的未來越來越美好。網路社區報記者張明珠説,第一次來就愛上了貴州的風俗民情與地理環境,貴州探索生態文明之路由來已久,貴州的佛教文化蓬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寺廟依山而建,綠樹環繞,看到佛教文化與生態保護一同良好發展,讓她感到不虛此行。

  考察期間,為了讓臺灣民眾及時了解貴州的佛教文化,記者們做到新聞隨採隨發,連夜撰稿,相關稿件陸續在臺灣新生報、中華日報、世紀新聞社、慈濟刊物、網路社區報、臺灣島報、人間通訊社、人間福報等媒體刊載,開闢了我省佛教文化在臺灣的宣傳窗口。此次活動加強了臺灣宗教媒體與我省佛教界的聯繫,有利於臺灣媒體正確了解認識我省佛教文化,對於促進臺灣與我省佛教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意義,開啟了黔臺佛教文化交流新的一頁,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取得很好的效果。(台灣網貴州省臺辦通訊員 劉穎)

[責任編輯:貴臺宣]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