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五年規劃為決勝全面小康保駕護航

2017年04月12日 09:35:2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原標題:五年規劃為決勝全面小康保駕護航(治國理政論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實現持續快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具有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這種能力反映了我國特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那麼,我國是如何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呢?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注意到五年規劃是中國成功發展的一個秘訣,它可以集全國之智、舉全國之力(人力、物力、財力)來辦成全國之事。這一制度優勢將保證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即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其中,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此後,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十七屆五中全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建議,我國相繼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並逐一有效實施。到2016年,我國已經提前4年實現了“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預計2017年將提前3年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對2016年執行情況的研究表明,“十三五”規劃開局良好,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券在握。

  那麼,我國是怎樣通過五年規劃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團隊參與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的背景研究、獨立評估和政策諮詢全過程,見證了我國如何不斷創新和完善獨特的五年規劃制度安排,如何通過五年規劃一步步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

  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準。從五年規劃的決策機制來看,我們已經形成了集思廣益的科學決策機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準不斷提高。目前,在五年規劃的決策機制方面,不僅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全國政協等方面調查研究、積極參與,國務院主持制定,全國人大最終審議通過的制度化過程,而且形成了包括前期調查研究、中期論證建議、後期徵求意見修改3個階段、11個步驟的編制過程。在此過程中,參與諮詢和建議的主體包括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各人民團體以及專家學者,還通過徵文和網站公開徵集群眾的意見建議,使得五年規劃決策諮詢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編制專業化水準和品質不斷提高。這是一個集思廣益、形成共識、科學設計、民主決策、依法通過的決策過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決策機制。

  努力促進各執行環節彼此銜接、有效互動、形成合力。我國已經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發展規劃體系。這個發展規劃體系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國土空間規劃的總控,以年度計劃為重要抓手,其他規劃協調配合,各級各類規劃層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五年規劃的創新之處是將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其中預期性指標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旨在引導市場主體克服盲目性;約束性指標是中央政府對下屬有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具有法律效力,必須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其實現。五年規劃目標分解為國家年度計劃目標,並根據形勢變化與年度財政計劃、項目計劃相配套,這就使得五年規劃的實施有了強有力的抓手。此外,中央通過專項規劃和指導地方政府五年規劃等方式引導和推動地方政府更好地實現國家的發展目標,同時通過目標分解和責任考核等手段促使地方政府完成公共服務、改善民生、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目標。這在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的同時,也保障了國家目標的全面實現,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同時,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規劃實施情況並接受監督檢查。可見,五年規劃的實施是一個包括國家治理、地方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等在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綜合治理、協調治理、共同治理的過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充分發揮“三手合力”(市場無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人民勤勞之手)的有效機制。

  不斷增強評估的獨立性、專業性、時效性。從五年規劃的評估機制來看,已逐步實現了評估制度化、程式規範化、主體多元化和結果應用化。在“十一五”規劃實施過程中,我國首次建立中期評估制度,就規劃實施情況提供中期評估報告,同時由第三方提供相關評估報告,正式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並成為正式制度。“十三五”規劃的評估已經由五年兩次評估變為一年一監測評估,以推動五年規劃目標的適時調整和按步推進。根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獨立評估,我國五年規劃的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完成率在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明顯增強。“十五”計劃目標完成率為64.3%,其中經濟結構、節能環保指標等未實現;“十一五”規劃完成率達到86.4%,其中經濟結構、研發投入指標等未實現;“十二五”規劃完成率達到了96%,在24個量化指標中,僅有一個指標即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應當説,五年規劃的決策、執行、實施、評估等環節在促進國家治理績效大幅提升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全社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終體現為全國人民福祉的最大化。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目標,實際結果提高了1.51歲,相當於我國總健康人力資本增加了20.67億人歲。

  總之,五年規劃是我國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和重要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五年規劃的決策、實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它將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國家政治優勢、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優勢有效轉化成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保駕護航,充分反映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準。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