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整頓文藝亂象須“猛藥去疴”

2017年04月06日 09:39: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文化市場的繁榮,是這些年改革開放眾多成果中相當突出的一個成果。發展是硬道理,這裡頭一定也包含了文化的發展。推文化入市場,發揮市場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的作用,固然極大地解放了文化生産力,使眾多人、財、物都涌向了“文化”,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動能,解除了不少以往對文化事業不必要的束縛。但市場畢竟不是萬能的,對市場缺乏應有的管控,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困惑和弊病,同樣也會給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同樣的痛感,其傷害程度會甚于經濟建設。因為文化的傷害産生在人的心靈和精神上,文化更脆弱,更容易傷而難愈。“文化”很可能會面臨被異化成一件只供交換利潤而存續的“商品”。

  僅舉一個文化現象為例。“文化”一股腦兒地被全盤推入市場後,從社會媒體到一些文化機構,對電影電視的評判,從以往“社會效益”至上,轉到了“以票房、收視率論英雄”。相當數量的文化人的心跳只隨著票房、收視率的漲落而起伏。“社會效益”一説往往成了畫在墻上的甜餅。由此産生了一批低俗、庸俗、惡俗的作品,這些作品調侃崇高、詆毀英雄,可以説是社會的“精神毒化劑”。有些電視臺只是保證新聞播出不出差錯,遇到重大政治活動,只播出些配合性劇(節)目以應付差事。平時,他們則幾乎傾盡全部餘力在“娛樂至死”上下功夫。所謂傳播正能量、謳歌真善美往往淪為挂在嘴上説説而已,實際工作中並不拿它當回事。這些電視臺對演藝明星的使用只看他(她)在觀眾中有沒有號召力。更有甚者,如一家大電視臺進行喜劇小品賽,公然以“要足夠無聊、足以讓評委開心大笑”為選拔標準,讓人“匪夷所思”,且“不寒而慄”。

  應該説,上述問題不是個別現象。其危害在於,會製造出一大批只以“娛樂至死”來追求藝術效果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這些觀眾反過來會逼得越來越多的文化從業人員為了從這些觀眾手中換取經濟利益,而滿足他們的需求去生産更多的低俗作品。而這些越來越多的低俗作品又會製造出更多的觀眾來迫使文藝創作者跪倒在他們面前進行低俗創作。這種惡性迴圈在某一些領域某一個方面已經形成。長此以往,“講好中國故事”之風如何才能盛行于中國大地?

  畢竟人要活在真善美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像個真正的人。畢竟只有擁有一顆真善美的心才能講好中國故事。真正的繁榮要看品質。工業科技製品是這樣,文化製品更是這樣。出一千部粗製濫造的地攤小説,除了污染人們的心靈外,不會再有其他正面作用。沒有精神支撐的繁榮只能製造出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這種前景是十分可怕的。

  針對文藝亂象,該踩一下剎車了。我們不説“救救孩子吧”這種“聳人聽聞”的話,但有關部門確實應該拿出猛藥去疴的勇氣和力量來做點清理整頓工作,因為事實證明,僅僅呼籲文藝工作者和文化機構提高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規則、監管機制,儘快將一些臨時的政策規定規範化、法制化,使粗線條的、臨時的、分散的規則,細化為健全有效的行業管理機制。對有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悖于社會道德規範、有悖于真善美追求的文藝産品,要敢於亮劍,敢於清理。

  (作者:陸天明 為著名作家、編劇)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