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走向工業4.0還需要中等職業教育嗎

2017年04月06日 09:39: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編者按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美、德、日等國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掀起一股“再工業化”潮流,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已然成為不可避免的全球發展趨勢。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正式提出“工業4.0”戰略,希望以此來振興本國製造業,該戰略的推出迅即引發全球範圍內的製造業轉型競賽。2015年5月,我國也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明確要求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把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啟動智慧製造工程,推動網際網路在製造業領域中的深化應用。

  1.工業4.0,中職教育的危機與契機

  與工業3.0時代相比,工業4.0時代的主要標誌就在於智慧製造,即通過資訊通信技術和資訊物理系統的高度結合,推動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在工業4.0時代,工業生産的自動化技術將會得以進一步提高,在某些領域,原來由人所從事的工作逐漸為機器人所取代。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將扮演何種角色?是將迎來發展契機,還是將無用武之地?

  實際上,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最為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在工業4.0的衝擊下,江浙滬地區的不少企業已經邁入“機器換人”行列,而受到衝擊最大的無疑是中等職業教育。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12萬所,比上年減少676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1.25萬人,比上年減少18.51萬人。在這種生存危機下,中等職業教育的存在價值再次受到質疑。很多人疾呼,工業4.0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已經可有可無,應該將發展重點集中在高等職業教育上,著力培養經濟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破除偽命題,抓住契機發展中職

  在走向工業4.0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還需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呢?如果答案為“否”,至少應該滿足以下三個基本假設。假設一,我國産業結構和産業水準,尤其是製造業發展水準已經全面邁入工業4.0時代,不再大量需要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假設二,我國目前的勞動力結構已經不斷優化,沒有必要再依靠中等職業教育培養中、初級技能人才。假設三,工業4.0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絕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需要由高等職業教育甚至應用型本科來完成人才培養任務。

  檢驗假設一的關鍵在於考察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水準、産業結構狀況,尤其是製造業發展水準。從經濟發展水準上看,我國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地帶,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東部地區的産業結構以第二、第三産業為主,且製造業的發展水準較高;中、西部地區的産業結構中第一産業仍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且製造業水準一般。也就是説,在東部地區率先邁向工業4.0時代的背景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製造業水準大多仍處於工業3.0,甚至工業2.0時代。因此,應該理性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産業結構、製造業水準離全面邁入工業4.0時代至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前提是要補齊尚處於工業2.0、工業3.0時代的區域經濟發展短板。由此可見,在走向工業4.0的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至少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故假設一不成立。

  檢驗假設二的關鍵在於考察現階段我國的勞動力結構。從企業規模結構來看,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仍然佔據較大比例。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進度也明顯較慢,現階段對中、初級技能人才仍有很大需求。而中小企業本身生存壓力就相對較大,能夠用於人才培養的資金相當有限,這就需要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起幫助中小企業培養所需人才的任務。另外,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本地農民工10863萬人,增長2.7%。而我國的農民工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就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技能水準的不足嚴重制約了企業勞動生産率的提升、産品服務品質的提高與“中國製造”品牌的打造。我國要想打造中國品牌,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必然需要提高農民工群體的技能水準,幫助農民工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減少低技能人才的比例。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必然需要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起更多的培養培訓責任。由此可見,就我國的勞動力現有結構和水準來看,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等職業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故假設二不成立。

  檢驗假設三的關鍵在於考察工業4.0時代的工作崗位人才到底應該由誰來培養。一項對工業機器人應用崗位、核心技術和人才需求的調查研究表明,機器換人之後,會帶來對一批工業機器人相關崗位的新需求,包括機器人的安裝、調試,機器人的操作、維護與維修,生産線的安裝、運作與改進,智慧車間的遠端監測、線上管理等等。在這些不同的崗位中,對人才的核心技術要求存在較大差異,並非所有的崗位對人才都有較高水準的技術技能要求,因此也並非所有的智慧車間崗位人才都需要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來培養。該調查研究顯示,以上崗位中,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比例為31%,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比例為39%,對應用型本科學生的需求比例為30%。因此,即便到了工業4.0時代,也並不意味著所有崗位都需要由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來培養人才,中等職業教育仍有較大需求,故假設三不成立。

  因此,毫無疑問,在走向工業4.0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而言,工業4.0時代的到來,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倘若能夠抓住這次機遇,在政策環境日益改善的今天,中等職業教育無疑仍將大有可為。就現階段而言,當務之急在於抓住工業4.0提供的發展契機,調整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方向,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服務對象,拓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服務品質,這樣才能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在新歷史階段的創新發展。

  3.堅持就業導向、多元生涯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何去何從?出路在於堅持就業導向,並堅持以學生多元生涯發展為出發點舉辦,辦人民滿意的職業學校。讓想就業的學生,都能“高品質就業”;想升學的學生,都能“升成”;想留學的學生,都能“留成”;想創業的學生,都能“創業成功”。

  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高品質就業,中等職業學校至少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變革。一是調整專業結構,設置一批新興專業。智慧製造會催生一批與工業機器人、智慧機械臂、智慧車間生産管理相關的新專業,綠色製造也會催生一批與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安全生産、綠色生産、綠色工廠相關的新專業,這就需要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設置相關專業。二是更加重視通用能力、綜合素養等軟技能的培養。在工業4.0時代,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對人才的通用能力、綜合素養等軟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人才具備文字素養、數字素養、資訊素養、技術素養、藝術素養,要求具有設計思維、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要求具有認真負責、敬業愛崗、人際溝通、團隊合作、時間管理、品質意識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這就需要中等職業學校更加關注學生軟技能的培養。三是繼續強化資源共用,推動産教深度融合。中等職業學校要大力推廣現代學徒制,主動尋求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業4.0相關主導産業為中心的職業教育集團,形成産學一體化辦學的社會合作機制。四是積極參與企業的員工培訓,做大做強職後培訓,配合企業做好低技能員工的技能提升工作。也就是説,中等職業學校的服務範圍應該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不應只是局限于適齡青少年,而應該為各年齡階段的勞動者提供其所需要的職業教育服務。

  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升學、留學、創業等其他生涯發展的可能性,關鍵在於,變革中等職業學校傳統的以單一就業為導向的課程結構,探索滿足學生多元生涯發展需求的課程結構。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學校內部同質化的課程結構調整為2+X的課程結構。所謂2+X,是指前2年所有學生學習共同課程,第3年在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與指導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就業、升學、留學、創業等不同的生涯發展需求,提供不同的課程模組供學生選擇。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而言,這種新型的課程結構無疑更加靈活,更加具有開放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無疑也更能滿足學生的多元生涯發展需求。

  總而言之,在走向工業4.0的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會相應縮小,但是並不意味著中等職業學校會隨之萎縮。只不過中等職業學校的功能需要變得更加多元化,從只關注學生的就業需求,轉變為關注學生就業、升學、留學、創業等多方面的生涯發展需求。

  (作者:石偉平 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郝天聰 係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