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兩會專家談】固本築魂,提亮我們的文化底色

2017年03月09日 14:38:05  來源:央視網
字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開篇第一句話,就對文化做出了最好的概括。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上,面對記者們“中國詩詞大會”的喊聲,“點讚”記者的提問:“好問題!你剛才提的問題,和我最近關心的興奮點對接了。”就“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這一問題,陳部長講了三點:要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要融匯到教材體系中;要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並稱這是“固本、築魂、打底色”的工程。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燦爛的光照,是個人也是社會的內在光明。它是經典的傳承,也是任何一個時代特定的生活方式。通過接觸浩瀚無邊的知識和積累無窮的智慧,文化之光把人的心靈和精神照得雪亮,又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給予我們暢快欣喜。事實上,文化所具有的創造性,恰恰也是文學和藝術的生命力所在。特別是文學,長久以來,它是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的首要文化載體。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創造了無數詩詞歌賦,孕育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底色。

  對詩詞歌賦的這種情懷,早已滲透到了我們的無意識之中。雞年新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央視熱播,引發如潮關注。通過大眾傳播,這檔優質文化節目重新點燃了潛伏在我們潛意識裏的經典熱情。之所以掀起了收視熱潮,是因為在宏大敘事幾乎已經解構殆盡,神聖和經典走下神壇的大眾文化時代,國人骨子裏的文化信仰還潛伏在我們的無意識裏,已融入到我們的民族血脈中。

  人類對詩歌的愛好,自鴻蒙既開,就相伴文明同時滋長。《尚書》記載舜繼堯位,以夔為樂官,教以正直溫和的音樂啟蒙孩童,陶冶寬闊剛毅胸懷而不使其驕傲自大。“詩言志,歌咏言”,這可謂影響最為深廣的中國詩學原型,承載了中華民族最為悠久的“詩教”傳統。曹丕《典論論文》説,“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視為中國經典文化自信的一個典型表述。文通紋,故而以“文”指涉的紋理章華和以“經”所指的經緯布織一樣,都是將意義寫入對象的肌體脈絡之間。司馬遷評論孔子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又説,老子學説與儒家“道不同不相為謀”,然“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無論是虞舜的九韶天樂,還是孔子的大智若愚、老子的樸素無華,抑或莊子的高遠飄逸,他們的智慧就像一切經典文化那樣,對後代産生了難以言盡的影響。而如今,要提升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就更需要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事實上,歷代馬克思主義者都充分重視學校的意識形態功能,像葛蘭西和阿爾都塞,他們的相關理論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中,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系統中,應是足資借鑒的。

  正因如此,當記者問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時,陳部長才如此“興奮”,並提出要辦好四件事,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幫助國人打好底色:教材體系建設;拓展校園文化;加強研究和闡釋;推進國際傳播。

  如果我們認同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傳承,更是個人修身立命的追求;不僅是心靈的培育,更是滲透到我們睡夢之中的生活習性,那麼,我們理當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培養富有文化底蘊的教師,加強對優秀文化的研究和闡釋,以優質的教材,涵養學生的心靈和精神。

  如此,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各級各類教育之中,與時俱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活公眾無意識之中的傳統“文化基因”,應是提升我們文化自信的不二選擇。(作者陸揚係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