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習近平總書記的“京津冀一體化”情結

2017年03月03日 15:46:21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後,加強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京津冀“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三年來,從中央到兩市一省,聚焦“一張圖”,展開“一盤棋”,上下同心,主動作為,以大視野、大境界、大擔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快車道”。重溫這些動人往事,我們會愈加感受到習近平的“京津冀一體化”情結。

  國家大戰略,三地大棋局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作為北方經濟版圖的核心區域,在國家區域規劃中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三方合則共贏,分則同虧;同則共利,分則共損。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首都城市群,其內部的協同、合理髮展也至關重要。各城市的功能、分工協作、産業佈局離不開京津冀各方的共同支援,困擾這一區域的霧霾、水資源與環境等問題,也迫切需要城市群周邊地區的協同。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2月26日,習主席在京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彙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習近平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佈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做到“七個著力”

  習近平一直十分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2013年5月,他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3年8月,習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此後,習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如何使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起科學長效的機制,真正實現一加一大於二、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習近平牽掛於心。他在對三地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專門主持召開了座談會進行研究和推動。

  習近平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強調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産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産業佈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快發展。

  2017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時再次強調,要把籌辦冬奧會、冬殘奧會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下大氣力推動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推動交通、環境、産業等領域協同發展先行先試,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為全面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起到引領作用。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

  2015年2月10日,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目標要明確,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三年來,從中央到兩市一省,聚焦“一張圖”,展開“一盤棋”,京津冀協同發展逐漸邁上“快車道”。《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一系列基礎性文件相繼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步履就可謂蹄疾步穩。

  在北京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時,天津引進京冀項目4800多個,讓其長期依賴的外資型經濟,逐漸轉變為內生型經濟;河北積極承接京津的先進裝備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現代商貿物流等産業,促使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可以説,在共建、共用、開放的政策引導下,京津冀三地已經逐漸開闢出了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恢宏鋪展,新藍圖從夢想照進現實。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從“一畝三分地”到“一盤棋”的理念統一,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大格局正在形成。相信京津冀三地通過進一步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必將形成北方經濟發展新高地,為整個環渤海經濟區注入發展新動能,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全新動力。

  (作者:楊飛,西安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教師)

[責任編輯:李帥]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