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兩會專家談】新動能加速成長,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

2017年03月09日 14:37:56  來源:央視網
字號: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誠然,中國已經全面進入依靠創新引領新動能、形成經濟支撐效應的特定發展階段,培育、發展和壯大經濟新動能,成為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成為中國經濟能否提質增量、再上新臺階的動力之源,成為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因素。因此,今後的經濟工作重點,必然會落在通過制定和推進一系列政策體系和改革破局,引領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加快轉換,催生經濟新動能的加速壯大,將中國經濟全面導向培育和激勵新動能加速成長、加快提升新動能對經濟支撐效應的快車道。

  全面依靠經濟新動能,是對當前經濟結構性癥結問題的精準判斷和高度把握

  現階段,導致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最為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在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內需驅動和創新驅動的雙重發展階段中,供給側部門的基礎生産能力和創新能力,既滯後於消費者對産品品質提升以及新需求變化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滯後於通過全面提升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來降低相對成本、重塑中國傳統産業國際競爭優勢的發展要求,而且,更滯後於通過培育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來創造新需求、新消費、新模式以及創造更多更高人力資本工作崗位的內在要求。因此,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機制,必須順從和順應需求側的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將需求側的新格局、新態勢和新機會轉化為供給側的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將供給側變化所催生和激發的經濟新動能的發展機會和壯大空間,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維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以創新支撐經濟新動能的形成和壯大,抓準了我國獨特的核心優勢

  一方面,人才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加快構建經濟新動能體系的根本性條件,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有著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必然會蘊藏著巨大的人力人才資源和創新潛能。另一方面,中國已有的工業基礎、多樣化創新體系以及區域經濟板塊,也可為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形成和壯大,提供獨特的“接力棒”和“多點開花”式的支撐空間。

  對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的實施途徑和具體抓手,有清醒的戰略判斷和明確認知

  實際上,中國已經進入了依靠“創新和改革”雙輪驅動的特定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中,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創新,而創新也需要改革創造的適宜市場制度環境來保駕護航和激發活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新動能有三個核心來源,一是與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緊密結合的“雙創”空間和新投資機會,二是以提升産品品質和全要素生産率為導向的傳統産業部門的轉型升級帶來的技術改造和高品質投資機會,三是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壯大所蘊含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高品質投資機會。這三個來源途徑,缺一不可,共同決定了中國今後一段時期內仍然必須依靠投資驅動增長模式,依靠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完全融合的發展模式,依靠內需驅動和創新驅動相協同的發展動力機制。

  加快新舊動能轉化和激發經濟新動能的綜合政策,切中要害

  歸納起來,亮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不計小利求大義”的態度,加大降低企業綜合成本負擔水準,激活中小企業投資和創新活力,既通過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降低企業稅負成本,又通過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創新,降低各種直接性和間接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以“四位一體”的佈局理念,制定多層次、多方位的創新引導政策體系,激勵經濟新動能的形成與成長。在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落實完善“雙創”政策措施的指引下,啟動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援機制;切實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開展智慧財産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完善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體系。

  “使命重在擔當,實幹鑄就輝煌。”我們有理由相信,行進在新動能加速成長的快車道上,中國經濟發展必將繼續牽動全世界的目光。(作者張傑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