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建設
作者:王昱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科研處負責人、副研究員,新疆智庫辦公室主任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深入研究我國邊疆安全與發展、歷史和現實問題,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建設,對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係”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是應時代變化的現實需求
新時代呼喚邊疆研究的理論創新。“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也是時代賦予邊疆研究發展的機會,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建設是時代的呼喚、國家的需要。
國家安全是構建中國邊疆學的現實需求。邊疆安全關乎國家安全,涉及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過去五年,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嚴峻態勢,包括香港局勢動蕩變化,“臺獨”勢力分裂活動,外部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等風險挑戰,我們黨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幹涉重大鬥爭。其中,“涉臺”“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邊疆問題關乎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需要中國邊疆學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給予回應,以學術戍邊的使命擔當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我國邊疆安全與發展,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強化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統籌發展與安全”“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等係列邊疆治理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邊疆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中國邊疆學的鮮明屬性。邊疆事關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是研究中國邊疆問題需要一以貫之堅持的鮮明屬性,也是邊疆研究需要把握的根本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而維護中國邊疆安全與發展是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題中應有之義。研究邊疆問題,要有鬥爭意識,敢于鬥爭、善于鬥爭。面對損害邊疆安全穩定的學說,面對敵對勢力對我國邊疆地區的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要在關鍵時刻敢于發聲亮劍,以學術對學術,進行堅決的鬥爭,不斷構築維護國家邊疆安全的理論基石。
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的理論基礎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中國邊疆學的構建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沒有照搬照抄的樣本,是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中國邊疆學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充分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係統性、專業性,創造中國邊疆研究的新理論、新范式、新路徑,從歷史、理論、實踐三個維度全方位提升中國邊疆認知體係,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在國際學術競爭中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大局。
立足中國歷史發展整體性理論和“大一統”歷史觀形成符合中國歷史發展實際的邊疆研究理論體係。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大一統”歷史觀是現代中華民族建設與認同的基石,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關于中國歷史疆域底定與民族發展的科學詮釋。中國邊疆學研究需立足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大一統”歷史觀的理論基礎上,不斷賦予以更豐富、更具體、更係統的內容,最終從理論與史實兩個維度書寫中國的邊疆學“三大體係”建設。同時,以中國疆域發展的歷史整體性為思想主體脈絡,講清楚中國歷史發展的自身邏輯和特色道路,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的構建提供了深厚土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和古代邊疆治理智慧,涉及邊疆地區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多領域,涵蓋了邊疆安全與發展的豐富內容,為當今邊疆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是中國邊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蓄水池,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的構建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充足養分。
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的實踐路徑
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融合發展,是中國邊疆學學術體係構建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當前,中國邊疆地區面臨著諸多挑戰,“涉疆”“涉藏”“涉港”“涉臺”“涉海”問題,涉及歷史與現實,這些都需要進行係統研究。無論是傳統的邊疆歷史問題研究,還是當代邊疆熱點、焦點問題,都需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進行係統性、貫通性研究,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索當代中國邊疆治理的重大問題,這既是社會科學研究功能的體現,也是中國邊疆學不斷蓬勃向上的必由之路。
多學科融合、跨學科研究,是中國邊疆學學科體係構建的基本特性。就中國邊疆學學科體係的特性而言,邊疆研究不是單一學科就能夠“包打天下”,邊疆問題既涉及歷史、民族、宗教等傳統人文學科,也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安全等社會科學,研究邊疆問題需要將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國家安全學、國際關係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結合在一起,從而以更加係統、宏觀、科學的視角審視中國邊疆的歷史和現狀,以更加完善的理論體係回應邊疆的現實挑戰,進而充分發揮中國邊疆學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的功能。
講好中國邊疆故事,是中國邊疆學話語體係構建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不斷拓寬推廣路徑,積極促進中國邊疆史地的中外學術交流,在對話中逐步確立中國邊疆自主話語體係。同時,中國邊疆學也需要回擊西方學者別有用心的“去中國化”邏輯、“二元對立”模式與污名化敘事,更恰當、更合理地推進中國邊疆研究學術體係的構建,及時向國外學者傳播中國邊疆研究的基本立場與研究成果,打造融通中外學術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構建中國邊疆學話語和敘事體係,科學把握並引導中國邊疆研究的國際話語走向。
建立專屬平臺和強化專業人才隊伍,是中國邊疆學構建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面對國外學界對我國邊疆研究“去中國化”傾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首先要組織起來,組建一個全國性的學術或學會社團組織,進而統籌組織協調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就邊疆理論和重大邊疆問題進行集體攻關,加強並完善全國邊疆學專業人才培養,著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邊疆研究團隊,使之成為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邊疆治理重要論述和戰略思想的堅強陣地,成為服務黨中央邊疆治理決策的重要學術組織,成為推動構建中國邊疆學“三大體係”的重要學術平臺,成為組織凝聚和培養邊疆研究專家隊伍的重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