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我國這一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得益于什麼?

2022-12-08 17:46: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黨的二十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之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和運用係統觀念,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在理論與實踐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認識深化:不斷加深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的理解和把握

  係統觀念指導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首先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黨中央面對新時代的新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3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01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將其作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安排,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202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針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考。黨的二十大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之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志。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係列重要論斷、作出了一係列重要部署,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二、思想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

  馬克思主義堅持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強調人類社會產生于自然,並且在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所以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徵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和諧共生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係統而深刻地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實踐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係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係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理論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同時又能夠指導實踐。以係統觀念指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二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三是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可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所以,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係,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