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2022-10-28 08:2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張佔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説,在新發展階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就是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1 我國已具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綜合優勢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一系列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正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已經具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綜合優勢。

  一是我國擁有雄厚經濟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基礎。2010年開始中國GDP穩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國GDP達到114.4萬億,相當於美國的77.1%,佔世界GDP比重達到18.5%,遠遠高於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從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從2013年到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還是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以及商品消費、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是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市場是稀缺資源,大國市場更是全球性稀缺資源。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在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的能力。從總量看,我國人口規模超過14億人,佔世界總人口比重達到18%左右,在封閉的條件下,這麼多人口可能就是一種負擔,但在開放經濟的狀態下就成為一個具有比較優勢的條件,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從結構看,我國擁有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全球最具成長性、最具競爭力的超大規模市場;從趨勢看,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有可能翻一番達到8至9億人,強大的購買力會持續推進消費轉型升級,將形成全球最優質的市場優勢。

  三是我國擁有豐富人力資源。當今國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構建新發展格局也需要豐富的人力資源。從數量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8.8億人,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超過30%,我國的“人口紅利”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從品質看,《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2020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1億人,居世界首位,而且結構不斷優化,“人口紅利”疊加“人才紅利”,展示出更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優勢。特別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有助於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速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四是我國擁有強勁發展韌性。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有韌性的發展,我國擁有向縱深推進的廣闊發展空間。從城鄉看,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近6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低,與發達國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準相比,我國城鎮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潛力巨大,現代農業、特色産業、生態旅遊、文化尋根等,煥發了鄉村發展新活力和城鄉互動融合發展潛力。從區域看,區域發展差距持續縮小,中西部地區增速連續多年高於東部地區,2021年中西部地區GDP佔全國比重超過43.1%,東部與中部、西部的每人平均GDP比值分別下降至1.53、1.68;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圈等各類生産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動力源和引擎。從行業看,製造業成為我國經濟基石,大國重器推進了製造強國進程,形成東部地區引領、中部地區承接轉移和自主培育、西部地區快速增長、東北地區轉型升級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産業集聚集群發展水準加速提升;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業躍升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特別是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服務業迅猛發展。

  2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握的幾對重大關係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權宜之計,是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部署,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把握國際和國內、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場等幾對關係。

  第一,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係。片面強調以國內大迴圈為主,或者片面強調國際大迴圈,都是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認識誤區,要從整體上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是國內市場和資源是國際市場和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市場理論認為,世界市場由所有國家的國內市場綜合組成,沒有國內市場和資源,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國際市場和資源,儘管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仍然會按照一定規律運轉。二是國際市場和資源需要國內市場和資源,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三是構建國際國內一體化的市場和資源機制,使得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充分交融、國際資源和國內資源充分流動,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義。

  第二,把握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係。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對多年來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成功經驗的高度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事關高品質發展的成效。要避免片面強調公有制經濟而忽視非公有制經濟,同時也要避免片面強調非公有制經濟而忽視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要體現在公有資産在社會總資産中佔優勢地位,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控制力、帶動力、影響力,不能簡單體現為數量、比例。非公有制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最具創新力、探索力、靈活性的經濟形式,需要加以鼓勵、支援、引導。要將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一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關係,各自都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共同擔負起中國經濟成長的重任。

  第三,把握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供給和需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考量的重要概念,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一是需求牽引供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暢通經濟迴圈,在各環節中消費需求是指南針,有什麼樣的消費需求,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産供給,既要注重數量上、又要注重品質上的消費需求,由大規模、高品質的消費需求牽引生産供給。二是供給創造需求,縱覽歷次工業革命,新的供給都帶來了新的需求,我國供給側低端、低效、錯配等問題較為突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下,要通過結構性改革的方式擴大中高端供給、提高供給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由中高端、高效率、合理配置的供給創造需求。三是更高水準的供需動態平衡,供需平衡既是數量上的相對平衡,又是品質上的高水準平衡,更是長期動態平衡,供給側和需求側相互促進實現高水準的動態平衡。

  第四,把握髮展和安全的關係。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要把握髮展和安全的關係。一是把發展作為安全的基礎,發展是安全的根基,經濟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都需要通過發展來改善、解決,沒有發展就沒有安全的基礎。二是把安全作為發展的保障,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對於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穩定壓倒一切,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的保障。三是把發展和安全統一于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發展不僅直接表達了發展,還間接表達了安全,既要高品質發展,又要高水準安全。

  第五,把握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政府和市場關係,是宏觀調控背後的核心問題,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要以市場化方式配置,通過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存在失靈的現象,需要政府切實擔負起重大職責,運用科學的宏觀調控加以調整彌補,在注重效率的同時關注公平,更好地構建新發展格局。總之,要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3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加以重視,要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一是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意味著國內大迴圈要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如何挖掘國內大迴圈的內生動力、如何增強國內大迴圈的可靠性,是必須重視的問題。國內大迴圈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主要表現為高水準的自立自強,既要通過自主創新創造創業實現自立自強,又要維持較高水準的自立自強,特別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過程、全環節。

  二是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意味著國際迴圈也承擔著重要角色,如何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讓國際迴圈更好地服務於國內大迴圈,是必須重視的問題。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不是看我們説了多少,而是看我們做了多少,要靠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施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同時還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

  三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起著重要作用,要堅持系統思維,更加重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在於要著力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四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全要素生産率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體現,能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品質發展的成效。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抓手在於要素配置,要通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便利條件,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抓手還在於科技創新,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支撐,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要加快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搶佔國際産業戰略博弈的制高點,促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五是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構建新發展格局也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從戰略高度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科學評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博弈、俄烏衝突等對我國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影響,分類制定安全預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著力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實施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工程,增強我國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重構中的控制力,推動産業鏈跨國界向當地要素和消費市場延伸;構建國家産業鏈安全防控體系,加強對外商投資並購、中資企業“走出去”的全程防控和規範服務。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