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2022-09-30 13:17:0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作者:余澤娜(廣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以下簡稱“第四卷”)第十四部分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間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五篇重要講話。這五篇講話立足新形勢和新變化,強調要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並提出了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新任務與新要求。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變化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生態環境角度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國際形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已成為現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方向,綠色經濟成為全球産業競爭新的制高點;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促使人們更深入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積極探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三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全球合作不穩定性有所增加,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一些西方國家借“環境牌”多方面對華施壓。

  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關鍵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空前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但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必須樹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

  儘管世界風雲不斷變幻、國內生態文明建設“三期疊加”,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這件事,必須高屋建瓴,立足大局、放眼長遠,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從20世紀啟動生態文明建設以來,我國一直強調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西方現代化發展老路。經過多年積極探索與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關於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四卷”重點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切實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從歷史視角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對文明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支撐意義。在世界幾大文明之中,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總結提煉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生態智慧,形成了道術相濟的生態文化體系,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支援。從當代視角看,要破解工業文明以來發展與環境的難題,走出“黑色發展”的迷霧,必須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曾詳析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0年11月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2021年10月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都體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他指出,在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的發展中,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必須守好生態保護這條紅線,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從長遠來看,守護好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一方面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走出一條高品質、更公平、更安全、更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二,要把實現降碳減污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佈,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從國內角度看,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從國際角度看,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但“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係,通過推動能源革命和産業優化升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等舉措,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第三,要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要協調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歸根到底在於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一方面,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第四卷”對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各類主體責任、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加快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良性互動、雙向互補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繼續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與法律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近些年來,我國已搭建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法治化水準不斷提升。“第四卷”結合新形勢,提出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政策、法律法規、財政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強保障,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等。再一方面,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第四,要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只有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才能守護人類健康、實現永續發展。“第四卷”強調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等等,通過一系列的舉措,給予自然生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提高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