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強黨組織 共築致富路(深度關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③)

2021-08-31 09:1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暑氣將消,秋意漸興。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禾豐鎮大灣村,劉濟才夫婦正推著裝滿飼料的鬥車,給小牛挨個“分飯”。上個月剛賣了百來頭牛,家裏還種了80余畝臍橙,夫婦倆是村裏的致富能手。在今年年初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劉濟才因為懂經營、會管理、善協調、能發展,走上村幹部崗位。

  新一屆大灣村兩委班子年富力強、充滿幹勁,哪家資金週轉不過來,他們幫忙墊上,哪家勞動力短缺,他們組織村民補上。村裏還採取“龍頭企業+黨員+農戶”“黨員先鋒戶+農戶”等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種養産業。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近年來,贛州市委堅持黨建引領,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11個貧困縣脫貧摘帽,114.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促進基層黨建高品質發展

  農村黨建,抓手在哪?贛州市委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納入基層黨建大盤子,作為基層黨建高品質發展的重點任務。

  8月15日,江西省信豐縣新田鎮坪地山村熱鬧非凡,兒童樂園裏到處是孩子們的活潑身影,叢林漂流中傳來歡聲笑語。看著眼前景象,坪地山村黨支部書記陳秋生的思緒飄回了5年前。

  坪地山村那時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2016年,坪地山村爭取到100萬元資金。村委會提出用這筆錢發展鄉村旅遊,壯大村集體經濟。可設想剛一提出,就有村民質疑:“在村裏發展旅遊,全縣都沒有先例,能行嗎?”

  陳秋生帶領村幹部走村入戶了解民意,自費組織人員前往外地考察,聘請專業機構做項目規劃……經過半年的調研、考察,思路漸漸清晰,村民也統一了認識:由村集體領辦、村民入股,實行公司化運營。

  公司在已有的扶持資金基礎上,由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出資入股,鼓勵村民通過現金、土地等形式投資入股,126戶村民共籌資500萬元。2019年,坪地山村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利潤達100萬元,村集體按照股權分紅20萬元。

  2020年,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7000元。“感謝村委會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曾外出務工的村民劉水軍現在專心幹起了“農家樂”,如今臉上笑開了花。

  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是打造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贛州將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任務,實行組織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雙牽頭機制,總結出政策紅利型、出租出讓型、股權分紅型等5大類30種發展模式,全市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均過10萬元,村均達27.77萬元,培育了一批集體經濟強村。

  村集體有了收入,還要加強監管。贛州市制定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獎勵機制和管理辦法,出臺村級財務管理辦法,建立“三資”管理平臺,把集體土地對外承包、集體項目發包經營等作為“四議兩公開”的重要內容,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賬務明晰、分配合理、使用規範。

  選出可靠致富帶頭人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關鍵看“頭羊”。近年來,贛州著力加強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注重傳承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特別是優先考慮紅軍後代、烈士家屬、退役軍人和軍屬、老黨員、退休幹部、老教師等群體。

  初秋午後,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將正在辦公室午休的謝建平驚醒。他立馬起身,冒雨趕往村裏新建不久的百畝蔬菜大棚。“棚裏沒進水吧?”謝建平了解情況。“問題不大!”基地負責人的回答讓他松了口氣。

  謝建平是著名的“蘇區模範鄉”——興國縣長岡鄉塘石村的黨總支書記,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抓黨建,開展“黨員幹部十帶頭”行動,在産業發展、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方面建立積分管理制度,提升黨總支組織力。兩年前,謝建平動員村民發展大棚蔬菜,有村民提意見:“種菜不如種糧,搞了大棚沒人種怎麼辦?”種植400畝蔬菜涉及300多個農戶的土地,土地流轉也是難題。關鍵時刻,黨建的引領作用得到了彰顯。謝建平動員塘石村幹部帶頭流轉土地,並組織黨員幹部分片區,給村民們宣傳政策,解疑釋惑。

  如今,塘石村大棚裏的蔬菜換了一茬又一茬,村民們不但有土地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大棚蔬菜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餘元。“有公心、有責任心、能辦事、辦成事”,村民們對謝建平讚不絕口。

  贛州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祥鑫介紹,“選拔基層帶頭人,既看工作圈、生活圈、服務圈測評,也看基層黨建、脫貧攻堅、民生工程等落實情況,資望高且群眾認可的人選,政治可靠的人選脫穎而出。”2021年村級換屆,贛州共動員7986名紅色傳人參選,實現“不出事、選準人、優結構”目標。同時,全面加強黨員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1.7萬餘名,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選人、育人、用人、帶人”體系,換屆後的村黨支部書記中,致富能手佔比達84.58%。

  厚植鄉村人才土壤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贛州通過強化激勵保障、健全管理機制等,吸引越來越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紮根農村。

  在瑞金市沙洲壩鎮沙洲壩村,一條頗具蘇區特色的“紅井步行街”穿村而過,連接紅井景區和二蘇大景區,遊客們在這裡漫步。位於紅井景區東側的紅景賓館項目建設地,工人們正忙著裝修。“項目還未正式運營,承租方已經轉來50多萬元租金。”沙洲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航高興地説。

  今年35歲的楊航之前開辦過運輸公司,生意做得不錯,年收入約200萬元。2014年,鎮、村黨組織和群眾代表找到楊航,動員他參加村兩委競選,帶群眾共同致富。2021年,楊航當選沙洲壩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沙洲壩村有30多處革命舊居舊址,楊航一上任便提出依託紅色資源優勢,以“黨建+”形式,由黨總支部牽頭建設“紅軍之家”,組建紅色文化宣傳志願服務隊,發展紅色旅遊,帶動村民致富。他説:“看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成就感爆棚!”

  和楊航一樣成為沙洲壩村幹部的還有駐村幹部楊群,“我本來已經聯繫好外出打工,月薪1萬元。”32歲的楊群學的財會專業,脫貧攻堅期間作為金融企業駐村工作隊隊員入駐沙洲壩村。駐村期滿後,楊群準備到一家外省企業擔任財會工作。得知楊群要外出的消息,當地鎮村幹部帶領群眾代表挽留她,她就這樣留下了,繼續和鎮村幹部一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為厚培發展的“人才土壤”,贛州已連續4年提高村幹部待遇,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均在3000元/月以上。同時,將村幹部納入市縣兩級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保證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每年至少參加1次縣級以上培訓,其他村幹部任期內輪訓一遍。此外,贛州近3年還從村(社區)幹部中選拔鄉鎮班子成員53人、選聘鄉鎮事業幹部222人。通過一系列組合拳,贛州市有效解決了村幹部報酬待遇偏低、職務和崗位調整提拔的空間有限、能力素質不高、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著力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幹部人才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31日 1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