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何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

2021-08-30 08:4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第一觀察丨為何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時隔七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每當民族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中央都會及時召開會議,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民族工作作出部署。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這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總書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民族工作“綱”的高度。

  這一原創性的重大論斷,為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一生動鮮活的比喻已是家喻戶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我們,不僅要見緊緊抱在一起的一顆顆石榴籽,更要見完整的石榴。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紮實。”

  為什麼總書記如此看重共同體意識?

  這是由特殊的歷史方位決定的。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尤其需要各族兒女攜手奮鬥。正因此,在這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只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才能實現各族兒女的大團結,乘風破浪,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從國際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揮之不去,民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深刻影響著全球和平與發展進程。

  外因總是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那些妄圖利用所謂民族問題對我國進行遏制分化的企圖就不可能得逞。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當前,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項工作,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指揮下,我們啃下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兌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在今年2月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書記強調指出了“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

  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可以説,在實現全面小康的來路上,各族兒女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感受到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巨大力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抗疫的難忘歷程中,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守望相助,最終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各族兒女對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達到高度認同。

  如果將視野拉長到漫漫五千年,我們就會有更深的感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根深葉茂,靠的正是國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理念。厚重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對中華民族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種族、血緣、地域等因素,而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正是從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到豐沛的精神力量。

  現實,從歷史走來,又超越歷史。

  過去,一個朝代的興盛,總是佔統治地位的民族的興盛。唯有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盛世。只要完整準確全面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好民族工作,“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