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與群眾越密切,就越能找到好辦法(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縣委書記訪談③)

2021-08-31 09:1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夏日裏的呂梁山最是旖旎。站在山頭眺望,梁峁溝壑,漫山遍野的綠令人心曠神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託生態産業發展,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的很多貧困群眾實現了高品質發展,告別貧困。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價值追求。”嵐縣縣委書記高奇英説,“脫貧攻堅就是這種追求的集中體現,在走近群眾中感受那份親切與溫暖,在群眾的笑容裏感受那份幸福與充實,就是工作中最好的體驗與成長。”

  “為民造福要勇於擔當、敢想敢幹”

  2016年初,嵐縣有貧困人口6.6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4%;當年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48%,水土流失嚴重。高奇英調研後打定主意:發動貧困戶造林,既增收又增綠。

  可這個想法剛提出來就遇到阻力。按照規定,金額20萬元以上的綠化工程必須通過競標來承接,綠化公司都有專門的工程隊,貧困戶參與有門檻。

  高奇英進一步提出了設想:“能否扶持一些由貧困戶組成的造林專業合作社,把招標改為議標?”仍有幹部對此提出疑慮,但高奇英錶示:“只要能讓貧困戶增收穫益,就應該大膽嘗試。如果出了問題,我願意承擔責任。”

  最終,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嵐縣出臺了生態扶貧實施意見,探索實施了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護、林業資産收益等一整套生態扶貧新模式。6年下來,嵐縣涌現出100多家造林專業合作社,新造林39萬畝,覆蓋全縣121個村16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貧困人口5155人年每人平均增收4000余元,全縣造林總收益達15億元。

  “為民造福就要勇於擔當、敢想敢幹。”高奇英説:“幹事創業難免遇到阻力和困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闖關奪隘、攻堅克難。”

  如今,嵐縣又積極探索推動造林專業合作社改制,將造林業務擴展到交通、水利等小型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高奇英説:“合作社造林的辦法讓群眾得到實惠,但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就像種樹一樣,要讓這棵樹枝繁葉茂,就需要源源不斷地給它提供養分。”

  “既要問需於民,也要問計於民”

  易地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嵐縣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政策,為搬遷人員推薦就業崗位。有一次,高奇英進社區調研,一位60多歲的大娘主動對她説:“能不能也給我們找點事幹?”這引起了高奇英注意,要努力滿足群眾的差異化需求,但個體能力不同,如何精準施策?“需求來自群眾,辦法也要去群眾中找!”高奇英説。

  高奇英在調研中了解到,嵐縣的面塑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當地特色産業,很多老年人都掌握製作工藝。於是,縣裏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舉措,一下子激發了不少老年人的幹勁。有的老年人生意好的時候,一年能賣30萬元的面塑品;有的還發揮專長,成了面塑工藝導師,帶出了不少徒弟。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撲下身子,了解社情民意,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另一方面,要樂於同群眾相處,善於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營養。”高奇英説,“就是既要問需於民,也要問計於民。”

  馬鈴薯種植也是嵐縣的傳統産業,嵐縣54萬畝耕地,馬鈴薯種植面積30萬畝。但是,長期以來,馬鈴薯種植産業一直“散而不強”,群眾反映:“馬鈴薯基本是9月集中收,收出來得趕緊賣,否則就出綠皮、長芽芽。可是家家戶戶擠在一塊賣,就賣不出好價錢了。”

  深入群眾發現問題,依靠群眾解決問題。有一次,高奇英在村裏調研,有人提議把馬鈴薯“往窖裏放”。村民你一言我一語:“我們都有地窖,可是根本不夠用!”“如果能修個大冷庫,租金我們願意分攤!”

  群眾的答案讓高奇英眼前一亮。經過調研論證,嵐縣提出“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的發展思路,部署新建了122座共13676立方米的薯窖。“有了覆蓋各個主要行政村的薯窖,群眾就不用擔心馬鈴薯存不住,就能更從容選擇售賣時間,收入也就提高了。”高奇英介紹,嵐縣農民的收入裏60%來自馬鈴薯銷售。脫貧摘帽的前一年,僅馬鈴薯收入就帶動了2.1萬貧困戶每人平均增收2330元。

  “事實證明,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制定發展規劃,還是狠抓政策落實,都需要深入群眾。群眾利益無小事,與群眾越密切,就越能找到好辦法,越能讓群眾滿意。”高奇英説。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31日 1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