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過緊日子 換百姓好日子

2020-06-23 11:57: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從根本上説,是黨執政為民、永葆初心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勤儉節約,做好民生資金和政府支出加減法

  一個普通的蘇中小鎮,緣何成為國家級生態鎮和江蘇省文明鎮,讓身處其中的居民獲得感十足?走進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尋找答案,個中細節耐人尋味。

  一排排低矮簡陋的平房,夾雜著一幢二層樓,這就是胡莊鎮政府所在地。這些平房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後來由於辦公室不夠用,上世紀90年代初才在一排平房上加蓋了一層,成了鎮政府唯一的辦公樓。

  與辦公場所的“寒酸”對比強烈的,是該鎮民生重大項目建設動作頻頻:以鎮政府為中心,正東方向是中心小學改擴建項目,東南方向是衛生院升級改造項目,西南方向是污水處理廠改造及管網配套工程……這些項目總投資超8000萬元,是胡莊鎮今年“六保”“六穩”清單上的大塊頭。

  “政府支出可以減少,但事關群眾福利的民生實事投入不能打折扣。”胡莊鎮政府的執政理念,為我們解釋了兩個問題:為什麼要過緊日子?緊日子到底該怎麼過?

  提倡過緊日子,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夯實基礎、為民服務、解難紓困的大事實事上,體現了崇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理念。

  “過緊日子的提出,是基於風險挑戰和發展需要而發出的號召,是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的常態化動作。”江蘇省社科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朋説,緊的是幹部腦袋,不是群眾口袋,這就要學好“加”與“減”的辯證法。

  6月11日,102個中央部門公佈了今年的預算“賬本”。在這些“賬本”裏,“加”與“減”的辯證法得到具體體現。

  有這樣一組數據:今年安排在行政運作、機關服務、事業運作項目上的預算,分別減少6.9%、5.6%、3.6%,還有的項目預算降幅超過50%。

  以江蘇為例,該省明確要求省級一般性支出繼續壓減10%,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和財政監督,擴大預算評審及績效評估覆蓋面,進一步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加強項目庫管理。

  和江蘇一樣,其他省區市也紛紛壓減非急需、非重點支出,取消不必要支出。

  政府支出減下來,民生資金加上去。為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各地政府著力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將騰挪出來的資金,優先用於支援疫情防控、中小企業紓困、促進就業、促進消費、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糧食生産等重點領域,確保財政支出持續向民生、向困難群眾傾斜。

  在湖北,6月18日召開的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報告》。報告提出,一方面省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省級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預算基礎上再壓減15%;另一方面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在陜西,全省各級政府和部門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持續加大教育、醫療、脫貧攻堅等民生投入,把財政資金向與百姓息息相關的領域傾斜。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馮建玫認為,過緊日子不是GDP和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後的被動應對之舉,也不是“特殊之年”的短期“應急”措施,而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對執政為民這一宗旨的具體踐行,出發點就是把省下的錢重點用於保障民生支出,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實落細,擼起袖子加油幹

  近日,山東省德州市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王學芹收穫了一個意外驚喜,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標準翻了一番,這意味著公司在此前拿到穩崗返還資金後,還會有相同數額的一筆資金到達公司賬上。

  王學芹的驚喜,來自近日山東省啟動實施的企業穩崗擴崗專項支援計劃。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標準提高到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繳納失業保險費的100%。

  好政策貴在落實。部門經費減少,並不意味著工作量可以減少,該做的事還得做,而且還要做好。

  今年,在山東省,一方面對日常公用支出、一般業務經費和發展類項目一律壓減10%,對績效評價結果為優良等次以下的項目壓減20%,對投向一般競爭性領域的資金壓減30%;另一方面,對關鍵基礎設施和涉及民生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減,保證政策快速落地。

  從全國來看,在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大盤子中,最大的蛋糕分給了教育,支出佔比達到14.8%,其次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達到13%。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增長8.3%,按5%幅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50元……各項安排都要落實落細。

  “這就要求各個部門擼起袖子加油幹,在緊日子中變得更勤,把工作做得更細,保證各項工作不缺檔、品質不降低。”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教授郭慶松認為,只有真抓實幹,才能闖出新路,扭轉經濟社會發展被動局面,幹出緊日子下的科學政績、高效政績,用“勤日子”換得群眾好口碑。

  “精打細算,不是為緊而緊,而是要強調績效要求,把中央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各項要求落實到預算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馮建玫認為,把有限的資金辦出實效,這也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要義所在。

  “在陜西,今年以來,各級政府紛紛加快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把績效理念、績效要求貫穿預算管理的各個環節。”馮建玫説。

  既要幹出實勁,也要幹出實效。不止是陜西,其他各地也紛紛出臺舉措,通過加大預算績效管理力度,硬化責任約束,實現花錢問效、無效問責,進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寧夏印發《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實施方案》,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堅持以保促穩、穩中求進,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集中精力促進投資消費增長、促進企業達産增效、促進就業穩定增加、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全力以赴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遼寧省明確了包括強化財政收入徵管、壓減非重點支出等15項措施,指導各級財政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確保全年收支平衡;湖南郴州堅持排序管理法,根據輕重緩急安排財政支出,優先“保工資、保運轉、保還息、保基本民生”;山東威海建立失業風險監測機制,對全市重點企業開展失業動態監測,首次設立就業風險儲備金830萬元,應對突發性、規模性失業風險……

  提質增效,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

  這幾天,家住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親親陽光小區的居民,紛紛用上了廚房裏的燃氣灶,這意味著大連市天然氣轉換全面啟動。作為今年全市15項重點民生工程之一,這項工程受益群體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與大連一海相隔的天津市,多個民心工程重點項目加速建設。東郊污水處理廠項目進入最後的設備調試階段,即將在本月底投入使用,預計可承擔全市五分之一的污水凈化任務。在西青區,總投資近22億元的生活垃圾處理廠已經實現了結構封頂,預計在10月底前進入試運營。

  天然氣使用、垃圾處理,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且急需解決的民生工程。大連和天津把錢用在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上,用在關乎發展大計、民生大計的關鍵之處,實現了事半功倍的預期。

  “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切忌把攤子鋪得太大、項目設得太多。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郭慶松認為,“有所為”就是要下大力氣補齊短板、增強弱項。

  “黨的十九大提出打好三大攻堅戰,明確補短板的目標任務。這些短板和不足,是經過實踐和群眾檢驗論證過的。只有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發揮集中財力辦大事、惠民生、防風險的制度優勢,實現高品質發展。”郭慶松説。

  補短板、強弱項,需要在立項決策時把好論證關。全面系統地進行評估論證,是超前防範化解風險的重要手段。堅持把評估論證作為立項決策的前置程式和剛性要求,並將其結果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才能確保項目實施方案遵循客觀規律並成熟可行,決策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數、未雨綢繆。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積極探索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實現群眾“點單”、代表“定單”、政府“買單”、人大“驗單”的為民辦實事全新模式。今年5月中旬,常州民生工作新聞發佈會公佈的“常州市2020年十件民生實事”,都是群眾選出的“關鍵小事”。

  在陜西省延安市,當地政府提前安排包括164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強薄弱學校改造、職業技能培訓、養老服務改革、敷設供水管網在內的十件實事,件件都是經過論證急需解決的群眾“煩心事”“操心事”。

  提質增效,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今年專項債投資不再面向土地儲備、房地産等領域,而是投向交通基礎設施、5G、人工智慧等新老基建。疫情之下,專項債又增加了應急醫療救治、公共衛生等領域,更加注重效益最大化。

  在此基礎上,啟動預算績效評價成為一大保障。不少省份早就開啟了重點績效評價。例如,貴州財政廳啟動評價工作,涉及省級財政資金約528億元。雲南的績效評價涉資也突破500億元,創歷年新高。

  “評估論證能有效利用現有能力,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通過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的投資,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肖建樂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説,過緊日子,是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必然要求。(李自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