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端牢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信心有底氣!

2020-06-22 15:04: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和蔓延以來,因部分國家禁止糧食出口、貿易和物流限制制約糧食運輸、經濟下滑影響民眾糧食負擔能力,加之沙漠蝗、東南亞旱災等因素影響,不可避免地衝擊國際糧食供應鏈,影響全球糧食供需平衡,加大國際糧價波動幅度,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多重挑戰。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糧食貿易環境,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我們的信心和底氣從哪來?

  從供需總量看

  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增強,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更加穩固。

  糧食生産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糧食産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

  2019年,全國稻穀和小麥産量共計3.4億噸,按14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天0.67公斤,比當年每人平均實際食用消費量高出0.12公斤。

  目前,我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高於每人平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從庫存家底看

  我國糧食倉儲設施規模不斷增加、功能顯著提升、倉儲能力明顯增強,總體達到了世界較先進水準。

  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作,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準,稻穀、小麥均能滿足1年以上消費需求。

  近年來,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地方儲備嚴格執行“産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産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要求。

  2019年,國家紮實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品質大清查,摸清了糧食“家底”,強化了糧食管理,確保糧食庫存充實。

  從市場流通看

  我國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加快推動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

  目前,全國小麥、稻穀、玉米、大豆年加工處理能力分別達到2.2億噸、3.9億噸、3.2億噸、1.2億噸。

  全國糧食商流、物流市場達到500多家,糧食期貨交易品種涵蓋小麥、玉米、稻穀和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

  建成一大批綜合性糧食物流園區,搭建了規範統一的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

  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一些區域性糧食展洽活動特色鮮明,産銷合作組織化程度和糧食流通效率不斷提高。

  從應急能力看

  針對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引起糧食市場異常波動的風險,我國已建立起了符合國情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全國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5388家,成品糧日加工能力在百萬噸以上。

  糧食應急供應網點44601家,應急配送中心3170個,應急儲運企業3454個,依託健全的糧油配送供應網路,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到終端消費市場。

  國家級糧食市場資訊直報點1072個,地方糧食市場資訊監測點9206個,基本覆蓋了重點地區、重點品種,能夠密切跟蹤糧食供求變化和價格動態。

  全國31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糧食應急預案,587個市(地)、2440個縣建立了區域性糧食應急預案。

  充分發揮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中央儲備糧管理和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情況兩項考核“指揮棒”作用,逐級壓實各級政府和儲備承儲企業糧食應急責任。

  從夏糧生産形勢看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中國夏糧收穫已到九成,預計小麥畝産平均提高4公斤,其中冬小麥主産區機收超過2.7億畝,機收率穩定在96%以上。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今年糧食生産開局並不順利,小麥生産先後面臨局部乾旱、“倒春寒”、病蟲害、疫情衝擊等多重考驗,但由於加強田間管理、抓早抓好春耕備耕、立足科學防災抗災,我國夏糧生産交出高分答卷,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糧食豐收開了好局,也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振了信心,更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了主動。

  總體來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糧食生産、儲備、流通能力持續增強,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端好中國人飯碗的物質基礎堅實,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始終是國之大計、強國之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不斷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這就是中國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來源:綜合自求是網、人民網

  作者: 侯亞景 張芯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