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城市建設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
在新時代推進城市建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品質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是人類居住生活的重要場所,城市建設關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要求上海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城市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和把握城市建設的方向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品質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我國城市建設的宗旨、主體、重心、目標,深刻闡明瞭我國城市建設的方向。
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城市建設與治理的方向。在城市建設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城市屬於人民、城市發展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建設的主體是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只要有人民支援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去的坎,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在城市建設中,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城市居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鼓勵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真正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用。
城市建設的重心在社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這要求我們把城市建設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和品質。同時,聚焦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把社區打造成為城市治理的堅實支撐和穩固底盤。
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宜業、宜居、宜樂、宜遊。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才能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建設中,要圍繞人民群眾需要、貼近人民群眾生活、服務人民群眾利益,以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為目標,合理安排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品質發展路子。
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城市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城市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城市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讓城市建設成果為人民所共用,讓城市治理效能體現在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強上。
為城市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隨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社會結構、生産方式和組織形態發生深刻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迫切要求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不斷提升黨的城市工作水準。城市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我們要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用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一方面,強化市、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推進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擴大新興領域黨建有效覆蓋,增強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另一方面,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機制,領導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以網格化黨建促進城市精細化治理。
聚焦人民群眾需求。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方面,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體現城市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聚焦人民群眾需求,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將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面向區域內群眾開展服務;推進服務供給精細化,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對接群眾需求推進服務供給側改革,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當前,必須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完善城市治理。一方面,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堅強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産、生活、生態等各方面,發揮好政府、社會、市民等各方作用。同時,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資訊系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新路徑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龍頭。近年來,上海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立足實際,借鑒世界大城市發展經驗,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新路徑。
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需要。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城市建設亟須改變粗放發展方式,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上海主動推動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産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比如,楊浦區以創新為引領,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聯動,促進學城、産城、創城融合,推動老工業城區轉型發展,集聚了一批新經濟龍頭企業。
深化社會治理創新,積極打造一流治理。城市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慧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準,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近年來,上海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著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更加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比如,楊浦區把黨群服務站嵌入基層社區,探索黨員幹部直接聯繫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知民情、解民憂、聚民智、聽民意;邀請專業規劃團隊與群眾、企業一道,推進社區樓棟和公共空間的改造與更新;在民生實事項目方面實施“政府提、群眾議、人大定、政府辦”的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著力營造宜居環境。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統籌好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才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近年來,上海採取多種手段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努力使城市變得更美、百姓生活變得更好。為了營造宜居環境,用高科技手段應對社區治理中的頑疾,用微更新讓老式社區更加宜居,用精細化服務改善生産生活環境。比如,楊浦區著力打造走得進、待得住、留得下的美麗街區,通過加大城市老建築保護力度等方式,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把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同時,針對“老、小、舊、遠”民生問題,加大投入、真抓實幹,努力為人民群眾營造宜居環境。
(執筆:謝堅鋼 李 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6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