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治理者説: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

2019-12-13 09:2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森林與田野是藝術最自然的舞臺,風土人情能為商業帶來新鮮的活力,藝術與鄉土文明的結合能夠推進移風易俗、注入文明新風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影響著地方實現全面小康的成色、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近年來,浙江寧海的鄉村已經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村貌歷經環境整治也有了大變樣。然而,大包大攬的傳統工作方式,産生了“政府幹、村民看”的現象;規劃設計千村一面,投入大、成本高,村民卻不一定買賬。村民們不滿意,就會漠視家門口的公共設施,任由它老化、損壞,鄉村之美就不可持續。因而,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村莊向特色化、藝術化轉變,既提升村莊品位又激發村民主體意識,既推動農村深層次變革又為美麗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今年初,我們提出了“藝術振興鄉村”目標,探索將藝術設計與農村生産生活相融合,激發村民建設村莊、參與藝術創造的內生動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把藝術振興鄉村擴面提質工作,納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此促動黨員幹部基層工作理念的轉變,探索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強。

  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由於縣情不同,單純模倣外地藝術村、文創小鎮模式,很容易造成藝術村裏沒有藝術家、文創小鎮缺乏創意人。穿衣戴帽式的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我們選擇在地理位置偏遠、村容村貌落後的葛家村,先開啟一場“藝術試驗”: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系的教授、學生與農民來了一場藝術與鄉土的碰撞、互動和融合。一次藝術的激發,使得村民從質疑到看熱鬧,再到參與設計,主動性越來越高,作品越來越多,由點及面建成了一個遊客紛至遝來的網紅村。以前村民不太關心村裏事務,如今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要將村子打造成3A級景區,許多鄰里矛盾因此而化解,凝聚力更強了。這場試驗改變的不單單是村貌,還有人心。

  葛家村樣本啟示我們,黨員幹部只有引導村民挖掘自己村莊的資源,才能因地制宜打造美麗鄉村;只有把藝術設計做到關係村民切身利益的涉農項目中來,村民才能看得到、做得來,也才能讓藝術成果留得下來、維護得好。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立足鄉村資源稟賦,把藝術設計融入美麗鄉村、傳統村落、美麗庭院等創建全過程,已重點開展藝術助推鄉村振興項目31個、藝術家駐村項目63個,與之相關的村民收入、文旅産業都得到了提升。事實證明,不用舍本逐末去大拆大建、迎合招商,一樣可讓鄉村更美好。

  一筆一畫繪藍圖,一磚一瓦成妙景。森林與田野是藝術最自然的舞臺,風土人情能為商業帶來新鮮的活力,藝術與鄉土文明的結合能夠推進移風易俗、注入文明新風。實踐表明,從來沒有不好的鄉村,只有建設不好的鄉村。以鄉村為平臺,能打開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天地;以藝術為支點,能撬動鄉村文化、文明、文創、文旅等全面振興,藝術振興鄉村大有可為。

  (作者為浙江省寧海縣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