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強大學生學習驅動力促進創新創業發展

2019-10-22 09:2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加強大學生學習驅動力促進創新創業發展

  【光明論壇】

  新時代,面對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客觀需求,如何為實現國家現代化提供一流創新人才支撐,是高校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高校學生既具備一定知識儲備,又精力充沛,是最有可能實現創新的人。

  今年3月我們對重點高校學生進行的學習驅動力調研顯示:有29.2%的學生對大學的學習內容不太感興趣;44%的學生幾乎不會將課餘時間用於學習;同時,有69%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壓力非常大,主要來自就業壓力。可見,當前大學生主動學習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壓力與動力不成正比,學習驅動力嚴重不足。在本該奮力拼搏的階段,學習驅動力卻嚴重不足,導致其創新動力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創新水準提高和創業精神發展。不解決當今大學生在高校錄取入校後出現的學習驅動力不足的問題,創新創業發展就會困難重重。

  是什麼原因導致高校學生學習驅動力不足呢?首先是缺乏學習興趣。在小學到高中一系列功利性較強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天性沒能得到充分釋放,很難找到學習的興趣點,容易對所學知識産生厭倦,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和信念。另外,多年機械化的應試教育使得許多學生在填寫高考志願時並不明晰自身興趣和個人特點,只是功利化地進行專業選擇,導致學習驅動力不足。

  其次,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清晰。入學前,許多學生把考取重點高校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在進入大學後,沒有利用這個平臺以汲取更多的知識,很多人把考試及格當作學習目標,其學習動機帶有近期性和功利性特徵,缺乏主觀能動性,易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學習效果博而不精甚至考完即忘。再有就是學生學業考核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我國高校課程的考核多以通過率來呈現,是一種傳統的選拔性評估方式。大學是培養社會英才的地方,學生需要達到的專業水準應該通過水準性的考核方式來測評,即達到水準才能過關。但是,對於高校老師,會受課程通過率的束縛;對於學生,只要保證自己不是最差的幾個即可,這也導致了學生學習動力和壓力不足。此外,相較于大部分歐美國家的公立學校,我國高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學生付費佔比較低,這也是學生不珍惜學習機會的原因之一。

  作為知識傳承和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極為重要的智力支援,其學習驅動力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品質和國家創新能力。在如此關鍵的時間節點,若放任大學生學習驅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對我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産生難以估量的消極作用。因此,主管部門應從制度設計入手,減輕初等教育階段升學壓力,讓學生更加貼近自然,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培養學習興趣,找尋自身興趣點、使其成為具有健全獨立的人格,富有理想、責任感和寬闊視野的人。

  筆者建議,高校應完善和嚴格落實學業評價制度,改革和創新學業評價內容,改選拔性考核為能力性水準性的考核;將學生考試不及格後的重修費用按成本進行收費,提高大學生重修成本;建立師生誠信體系,對學生實行嚴出政策,努力提升人才培養品質。

  (作者:周育紅、張程,分別係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