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效果取決於內容生産
原標題:媒體融合效果取決於內容生産
【文化評析】
全媒體是時代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近年來,媒體融合駛入快車道,從早期廣播、電視、報紙等建立網站、開微博、設立微信公眾號、建立客戶端,把一些網際網路因素簡單地植入傳統媒體,到現在將廣播和電視合併、廣電和報紙合併,建設統一的縣域或者省域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建設雲平臺節目生産播出系統,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強。這種媒體融合嘗試的主要出發點是為實現一次採集、多樣生成、多元發佈,但其對觀眾和用戶內容需求本身的滿足效果究竟如何,也是媒體融合過程中應予重點關注的維度。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資訊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這對新時期媒體融合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認識到,融合發展還是需要回歸到傳播的核心價值邏輯——“內容為王”和“體驗為先”,搭載豐富網路渠道,激活優質內容資源,融入社會關係鏈條,這樣才能實現最有效的傳播價值提升。
回歸內容生産,把握需求融合。做出好的內容永遠都是媒體人職責所繫,而好的內容也決定了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力。傳統媒體要借助新媒體的技術,革新內容的生産方式,創新生産出適合新媒體平臺的産品。或者説,傳統媒體要想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不僅要有高品質內容的保證,還需要有適合新媒體平臺的全新融媒體産品,生産出受大眾歡迎的內容,推進媒體自身形成資訊形態的不斷升級。央視新聞新媒體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直播節目《日出東方》,以專業且獨特的視角展現閱兵背後的苦與樂,營造了一個有魅力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有專業的觀點、有全面的視角,意趣相融,符合了社會所流行的傳播規律和機理。
提升團隊專業,重視産品設計。目前在媒體融合的摸索發展階段,很多傳統媒體只配備了少數人員進行新媒體內容生産,對新媒體工作者的能力培訓還沒有及時跟上。事實上,很多爆款作品凝聚的是整個團隊日日夜夜的努力和心血。只有不斷挖掘用戶興趣點,創新新媒體呈現方式,整合媒體內部多方資源,才能夠使作品打動用戶。
保持作品連貫,構建品牌魅力。可以流行的作品有著較強的傳播力,新穎的傳播形態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這樣的作品是具有溫度、質感和活力的存在,也是能為媒體留下烙印和標簽的存在。如人民日報在國慶期間推出的《70年,我是主角》換臉H5獲得了廣泛轉發和關注,用戶可以通過上傳自己的個人照片,從而穿越時空換臉成為70年前的歷史人物。近年來人民日報官方的換臉H5作品數量不少,而這些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連貫性,創造出了流行的語境。
激活用戶資源,注重體驗為先。關係傳播是新媒介傳播的一個基本偏向,傳播驅動的動力逐漸依託于社交關係中的價值認同和情感信任。當下,雖然一些主流媒體嘗試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官方賬號進行傳播,但仍然面臨著傳播效果差強人意的局面。關鍵問題就在於傳播者與用戶之間的價值訴求未達到一致,傳統媒體的傳播話語權無法實現自然落地。在用戶自主傳播能力提升的同時,洞察用戶需求和市場導向應成為傳統媒體內容生産和分發的風向標。
對於傳媒業而言,從關係視角出發實現融合轉型將會成為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具體而言,傳統媒體在面對複雜的傳播生態環境時,一方面要主動融入網際網路開放平臺,借助自身專業化、內容生産等優勢,讓好內容找到高效的新媒介平臺,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更為有效的情感互動模式,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以服務思維和産品思維為受眾提供高品質的新聞報道,並讓用戶主動參與到新聞生産和傳播的過程,最大限度地拓展與用戶的資訊連接和情感互動。這才是用戶需要的媒體融合,這才是真正的媒體融合。
(作者:田維鋼,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