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治理者説:精準扶貧要扶到根子上

2019-10-22 09:2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提高扶貧精準度,就要先把貧困群眾從“窮窩”裏挪出來,也要想辦法切斷“窮根”,更要改變人的思想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在實踐中,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從現實情況看,在雲南昭通的11個縣市區中,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很大一部分貧困群眾生活在深山高寒地區,不僅居住分散、偏遠,而且發展條件差、扶貧難度大。切實提高脫貧攻堅成效,就要立足實際,把精準扶貧扶到點子上、根子上,以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更有效的行動,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提高扶貧精準度,先要把貧困群眾從“窮窩”裏挪出來。一些貧困群眾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裏,既有迫於偏遠、貧瘠、封閉自然環境的無奈,也存在“住慣的山坡不嫌陡”的慣性。為把這些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山區的群眾搬出來,我們堅持把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貫穿于搬遷全過程,數萬名幹部深入千家萬戶開展工作。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挪個窩”,而是要圍繞搬哪、怎麼搬等問題通盤考慮。昭通堅持全市“一盤棋”,打破原有的縣、鄉、村的界限,探索“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安置模式,讓36.24萬貧困群眾實現了由落後山區到現代城鎮、由傳統農民到産業工人的轉變。

  提高扶貧精準度,要想辦法切斷“窮根”。易地搬遷只是手段,發展致富才是目的。我們追求的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昭通有蘋果、馬鈴薯、竹子等高原特色産業,以此為抓手,引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引導專業大戶,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産業支撐。以彝良為例,該縣有豐富的天麻、竹筍等特色優質農産品,以前大多停留在傳統生産模式上,難以帶動貧困戶增收。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農戶”的機制,推動農特産品精深加工,為貧困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發展好産業、統籌好經營,既能解決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又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提高扶貧精準度,更要改變人的思想,扶智與扶志缺一不可。2014年以來,昭通的貧困人口從184.37萬人下降到了2018年的58.83萬人,累計減貧125.54萬人、508個貧困村出列、2個貧困縣摘帽。每個數字、每項成績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脫貧攻堅需要圍繞人來做工作。一方面,對幹部來説,脫貧攻堅的過程雖然艱辛,但需要大膽解放思想、敢於求變求新、勇於頂住壓力、善於抓住機遇,帶著真心、真情投入到脫貧工作中。用好理念、好方法、好作風為群眾服務,舊貌終會變新顏。另一方面,對群眾來説,暫時的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通過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接納新觀念,堅定脫貧的決心、樹立致富的信心,個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貧窮的大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如今,我們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脫貧攻堅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當此之時,務實為先、精準為要,讓脫貧過程更紮實,保障脫貧結果更真實,才能真正使脫貧成效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作者為雲南省昭通市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2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