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知:望聞問切,用好人工智慧

2019-10-16 09: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現象】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展廳中一間“未來診室”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這間“未來診室”通過人機互動,將人體影像掃描呈現在大螢幕上,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診斷分析,從而模擬醫療診斷。在實踐中,這一概念已經在走向現實,相關企業已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到診療之中。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或將為人們提供更加智慧、高效、準確的醫療服務。

  【點評】“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戰國時期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扁鵲通過觀察蔡桓公的臉色,即可推斷出疾患情況,而“望聞問切”這四個字,亦可概括中國傳統醫學的診療方法和手段。“未來診室”這一新興醫療概念,以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望聞問切”,或是醫療的發展方向之一。

  “未來診室”即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技術,在一些疾病的診療中具有突破性的貢獻,能大大降低疾病篩查的成本和時間。目前,人工智慧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主要應用於心腦血管、肺癌、髖關節等疾病的早期篩查。通過這一系統的應用,過去4至6小時的診斷流程被縮短到10分鐘,準確率提高到91%。並且,“未來診室”並非局限于某個設備,而是包括移動端、診療端、分析端、管理端等在內的全方位、新一代診療技術,患者檔案管理、智慧醫生決策等各項保健服務也將同步跟進,形成醫療雙向轉診及慢病管理的診療一體化“生態圈”。

  診療智慧化、快捷化的發展趨勢,為醫療資源向下延伸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助於提升疾病早篩和診斷效率。比如,為鄉村醫生配備智慧攜帶型診療設備,將大大提高診療的準確性和便捷性,實現設備下沉、技術下沉,助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優質化。同時,大數據問診系統可根據患者的症狀、個人資訊等,為醫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診斷建議,改善基層醫療知識水準相對欠缺的困境。

  用好新的醫療技術和設備,需要更多的專業醫療人員和技術人才,讓技術和設備更好運轉起來。需要看到,目前我國不論是基層醫療從業人員還是相關技術人才,都還相對不足。對當前的醫療從業者來説,如何跟上時代的潮流,克服知識短板等,關乎診療智慧化的有效推廣。此外,在處理好“未來診室”與現有醫療機構的銜接等問題上,也需要政策法規的及時出臺,推動相關診療服務健康發展,從而讓人們更好享受醫療科技的紅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6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