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摘除形式主義的“牌子”

2019-10-15 08:45:00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原標題:摘除形式主義的“牌子”

  “‘牌子亂象’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必須堅決清理。”江蘇省委常委會近日對當前存在的“掛牌亂象”嚴厲發聲,直指其積弊“靶心”,並討論部署清理規範實施方案,釋放出更大力度、更快進度推進基層減負的強烈信號。

  掛牌,本是一種“公示”和“告知”方式,讓人知曉單位職能,為群眾辦事提供便利。但近年來,“掛牌”之風越刮越烈,一些基層單位甚至達到“牌滿為患”的誇張程度。有媒體報道,一個村委會最多時挂215塊牌子,光做牌子一項就花費不菲,群眾還被弄得眼花繚亂、一頭霧水,完全背離“掛牌”初衷,成為基層不能承受之“重”。

  一塊塊牌子“上墻”,意味著一項項責任的“落地”、一條條任務的“下沉”。牌子挂得越多,表明履職範圍越廣,要求當然也會越高。然而,對很多基層單位來説,掛牌多了,實際工作中卻缺少政策、人員、經費等支援,並不具備與滿墻牌匾相匹配的能力和業績。名不符實的牌子,一方面會使基層單位“扛不動”“兜不住”,讓“身兼數職”的工作人員不堪重負;另一方面還會造成相關部門業務銜接混亂、行政效率下降,既沒有為百姓帶來實質助益,還會損害政府部門公信,無形中助長“重虛不重實”的政績評判導向。

  牌子氾濫,根子上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掛牌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掛牌為了什麼、是否必須要挂。掛牌要有需求、有依據、有規矩,不是想挂就挂,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能夠切實起到督導幹部、落實責任、推進工作、服務群眾的作用,那就該挂;反之,如果是為應付檢查考核、為申報評選項目,或是為彰顯履職全面、為自我標榜邀功,則不應挂。説到底,牌子不是政績,牌子上墻不等於服務上心,表面功夫做得再多,都不如踏實幹好一件事情。

  摘掉形式主義的“牌子”,要切實把規範清理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該清理的清理,該規範的規範,杜絕以掛牌應付檢查、獲取資源,或只掛牌不做事、不服務、不作為等形式主義做法,切實明確責任邊界,為基層“瘦身減負”。要堅持系統思維,分類施策,協調推進,做好工作銜接,確保清理規範工作有序銜接。要建立長效機制,推行長效治理,使基層幹部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謀改革、抓落實、促發展上。

  摘掉形式主義的“牌子”,除了清理看得見的“牌子”,還要規範看不見的“牌子”。基層工作本就頭緒多、任務重、難度大,打卡、簽到、留痕,彙報、考核、問責,文山會海、材料扎堆,令人疲於應付。誠然,層層分解目標、落實任務、傳導責任,是為了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執行,但分解目標不等於一味“下沉”,落實任務也要基於實際,傳導責任更要權責統一。有關部門要精簡不必要的考核檢查,摒棄不合理的繁文縟節,科學分配權責、檢驗實效,使得基層部門能夠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幹好本職工作。

  當然,掛牌不能“一陣風”,摘牌也不能“一刀切”。在集中清理規範過程中,要注重把握工作邏輯,堅持實事求是、服務百姓原則,注重深層次解決問題,紮實有序推進整治;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為基層單位和廣大群眾營造窗明几淨、輕鬆舒暢的幹事創業氛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