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走在正確道路上

2019-05-06 11:0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肖卜文 陳瑞來(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文章強調,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道路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戰略性、針對性,為黨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指引。

  闡釋了道路問題的重大意義。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不同的國家因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而擁有了不同的歷史與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道路之於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把我們黨對道路問題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明確了道路選擇的評判標準。什麼樣的道路才是好的道路?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的道路好不好究竟由誰説了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條條大路通羅馬。誰都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定為一尊,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於人”,“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他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這些重要論述,旗幟鮮明廓清了一系列模糊認識和錯誤言論,體現了我們黨在道路選擇和評價標準重大問題上的清醒認識和自覺自信。

  厘清了中國道路的歷史脈絡。路從何而來?正確的道路如何開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由此勾勒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路走來的節點坐標和壯麗圖景。針對中國往何處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中國道路的歷史源流、文化淵源、發展脈絡、未來前景,體現了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透徹的歷史眼光。

  詮釋了中國道路的豐富內涵。中國道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明確回答。他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還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習近平總書記還結合治國理政實際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等一系列關於道路的重要命題。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實踐主體和最本質特徵,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道路豐富內涵和本質規定的深刻把握,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明確了中國道路的實踐要求。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他強調,“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與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走好中國道路的方針原則和實踐要求,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論。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自信”,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指明瞭中國道路的前途命運。中國道路能不能走得通、走得遠?這條道路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對世界又有何影響?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能交出什麼樣的答卷。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這條路能走得通、走得遠。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這條路走得更踏實、走得更好”。他強調,“中國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開創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變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體系。這不僅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為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提供了具有充分説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選擇”。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中國道路的歷史走向和世界意義,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道路自信以及為解決人類共同課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自覺與擔當。

  創新了中國道路的話語表達。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中國道路如何更好地被國民認同、被世界理解?如何將中國的道路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這就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全黨不斷開拓中國道路的同時,不僅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發展理念、“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標識性概念,還形成了形象生動的話語體系。比如,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形象地概括為“中國夢”;把選擇適合本國實際的制度和道路形象地説成是“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鮮明表達了當代中國共産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象概括了中國道路的生態意蘊;用“打鐵必須自身硬”表達了加強黨的建設的必要性。這些重要論述,以一系列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創新了中國道路的話語表達,迸發出直指人心的力量,讓中國道路不僅變革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鬥、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中推進。馬克思曾經寫道:“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道路問題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堅定道路自信,以志不改的韌勁、道不變的恒心,以“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的豪情,在歷史前進的邏輯和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6日 06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