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釋放更大開放紅利 蓄力改革發展新征程

2019-03-30 11:31:00
來源:紅旗文稿
字號

  1978年以來,我國堅定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書寫了一幅以開放促改革發展的壯闊歷史畫卷,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成長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和對外投資大國,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中國奇跡”,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多邊經濟體制的中堅力量,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的對外開放惠及並將繼續惠及自身和世界,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對外開放取得成功的主要經驗

  對外開放並不必然帶來發展,關鍵在於選擇正確的方式和路徑。我國對外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道路。

  1.根據經濟社會承受能力,實行漸進式開放,能夠避免開放帶來的重大經濟衝擊,保障對外開放持續拉動經濟增長。根據社會經濟承受能力實行漸進式開放,先是設立經濟特區,率先對外開放,再設立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繼而實行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推進沿邊開放、沿江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行全方位開放,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在開放中邊試點邊總結經驗,逐步擴大開放空間和産業領域,這樣既限制了風險範圍,避免了激進式開放帶來的嚴重衝擊,保證了經濟社會系統運作的穩定性;又保障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保障了開放對國內資本、就業産生嚴重擠出效應,使資本投入不斷擴大,非農産業勞動力就業規模持續增加。

  外商投資流入,增加了資本供給,促進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産業部門向現代工業等非農産業部門轉移,擴大了非農産業部門勞動力的就業規模。與此同時,與國內競爭力相適應逐步擴大外商投資準入範圍,避免了外資競爭造成內資企業大量倒閉破産被擠出市場、內資投入下降、失業上升。出口規模逐步擴大,誘發國內資本快速積累,擴大産能,並帶動了勞動力就業,根據社會承受能力漸進式降低關稅水準,避免了進口擴大産生嚴重的生産投資和就業擠出效應。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增加、産能規模擴張與國內外需求規模擴大相輔相成,非農産業就業的勞動力獲得比務農更高的比較收益,支撐著內需擴張,外貿規模擴大則表明海外需求增加,社會總需求增長與供給規模擴張相對應,促進了經濟增長。

  2.對外開放與提升自力更生能力相結合,在開放中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升級。我國在對外開放中大膽地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所創造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時,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礎上,把引進與開放創新、利用外資與自己積累結合起來,在開放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促進經濟結構升級,提升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一方面,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升級。為了吸收高水準外商投資,促進國內技術進步,我國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提高智慧財産權保護水準。高水準的外商投資企業不僅掌握著較先進的技術,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且通過技術外溢效應能夠推動社會經濟技術升級。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殊經濟區,在創新發展中發揮了示範作用,成為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創新的發動機、經濟發展極,特殊經濟區的經驗帶動了全國廣大地區創新發展和技術結構升級。同時,我國抓住20世紀90年代發達經濟體製造業大舉外移的機遇,大膽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逐步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並進入到産業升級的新時代,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中國製造謀求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型。

  另一方面,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與外商合資中,內資企業借鑒外商先進的行銷理念、管理經驗、公司治理制度,提升管理水準;在與外資企業競爭中,倒逼內資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改善經濟管理,重視人才,提升競爭力,走創新發展之路。越來越多的內資企業成為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能夠整合全球資源、主導全球價值鏈的全球公司,有不少公司躋身世界500強。

  3.對外開放倒逼改革,推動著經濟制度有效變遷。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改革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要吸收外商投資,就必須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制定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構建保護和規範外商投資的法律體系,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改革投資管理體制,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簡化行政審批制度,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機制,保障生産要素的可得性,壓縮行政權力配置資源的空間,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缺陷、合理有效調控經濟運作的功能。要開展國際貿易,就必須提高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準,樹立契約精神,尊重國際經貿慣例。發展國際貿易有效推動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加快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要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順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生産、投資、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學習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的經驗,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增強參與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維護多邊經濟體制,為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提供制度保障,並實現各國互利共贏。總之,我國通過改革建立起開放型經濟體制,這種有效的制度變遷正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國際經貿規則變遷影響對外開放環境

  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衝擊著多邊經濟體制和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並未有效解決,不確定因素較多,國際經貿規則出現新的變革趨向。

  1.美日歐主張改革國際經貿規則。2018年9月25日,美國、歐盟和日本簽署了第四個聯合聲明,三方在第三國非市場化政策、國企補貼、強制技術轉讓、改革WTO等多方面達成一致,並謀求改革世貿組織,談判建立高標準的數字貿易和電子商務協定。由於發達國家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擁有主導權,這些主張即便短期內無法形成多邊規則,將來也會對多邊經貿體制發展方向産生重要影響。

  2.細化國家發展分類的動議備受關注。一些發達經濟體認為,世界貿易組織對於其成員方過於寬泛的發展分類、自我指定的發展地位,存在缺陷,因此謀求在多邊層面改革世界貿易組織,細化成員的分類,動態評估成員的發展地位,併為中國量身定做出先進新興市場國家的標準,要求我國承擔更多國際義務和關稅減讓、擴大市場準入範圍、開放市場責任。

  3.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指標調整,預示國際經貿規則變遷。2018年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提出,將對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進行調整,會更關注政府採購等方面的指標,重視在政府採購中的公平性、規範性、透明度。

  對接國際先進標準,擴大對外開放

  只有堅定走對外開放之路,遵循成功開放的基本經驗,瞄準國際經貿規則變遷的趨勢,主動與國際先進的經貿規則標準對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釋放更大改革開放紅利,才是反制單邊主義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最根本的手段,才能在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完善多邊經濟體制中贏得長期發展的戰略機遇。

  一是與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規則對標。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減少開辦企業、獲得電力和施工許可、獲得信貸的辦理環節,縮短辦理時間,壓縮不動産登記時間;提高解決商業糾紛效率,耗時縮短,簡化企業破産登出手續和流程,壓縮登出時間;提高跨境貿易貨物通關效率,壓縮進出口單證辦理時間,降低進口環節費用;進一步明晰外商直接投資(包括服務和非服務部門)的整體準入條件,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清理扭曲和歧視性做法,促進公平競爭。

  二是規範政府補貼。全面梳理政府的各種補貼措施,對於現有的補貼進行分類整理,取消世界貿易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禁止採用的補貼措施,包括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提高補貼措施實施的透明度,清理將來可能受到更嚴格約束的補貼,確定時間表,逐步取消無限制的擔保,取消按照所有制性質設定的企業補貼,取消對沒有可靠重組計劃、資不抵債、陷入經營困境企業的補貼,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塑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是提高政府決策透明度。在貿易領域的政策措施要公開發佈,徵求公眾意見,接受公眾評議,預留一般不少於60天的評議期以徵求公眾意見,在公佈和生效之間留出一般不少於6個月的過渡期,供相關産業進行調整,提高政府決策的可預見性。

  四是超前籌劃政府採購開放事宜。在政府貨物採購、服務採購、工程發包中,提高透明度,對內資、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對國有企業、非公經濟平等相待,嚴格遵守《招標投標法》和《政府採購法》,硬化法律法規對政府行為的約束力。同時,做好我國加入WTO《政府採購協議》的制度準備,做好政府採購改革試點工作,在試點地區政府的貨物和服務採購、市政工程招標、公益性國有企業採購中,籌劃體現WTO非歧視原則。

  五是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適應競爭中立原則。公益性國企屬於公共機構,履行政府職能或推進政府政策,不以商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適用競爭中立原則;商業性國企在市場上平等競爭,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遵循競爭中立原則。這既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便於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

  六是改進並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核心是提高智慧財産權保護水準,嚴格智慧財産權保護執法程式,提高執法效率,降低維權成本,公平對待國內外所有企業、個人和投資者的智慧財産權。不以強制技術轉讓作為外商投資準入條件,清理限定外商投資技術條件的要求和做法,保障外商投資自由選擇採用的技術。

  七是跟蹤國際數字貿易規則發展方向,穩妥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自由化。儘管對於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尚存分歧,但謀求構建數字貿易規則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我國既要加大對數字貿易的政策支援力度,優化數字貿易發展環境,又要按照擴大開放與適度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探索發展國際數字貿易的路徑和模式,建立健全針對數字産品和服務的生産、交付、使用等環節的數字貿易規則,完善數據流動和數據保護規則、行業自律制度及監管體系,做好參與國際數字貿易新規則談判的準備。

  八是擴大進口,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根據社會承受能力,進一步降低關稅總水準,減少非關稅措施,擴大進口,滿足廣大居民和企業對高端消費品、投資品的需求。繼續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培育進口促進平臺,全面提高進口貿易便利化水準,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