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馬克思《巴黎手稿》的當代價值

2018-05-18 15:49: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三、準確理解“共產主義”

  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不僅存在于物質世界中,而且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即表現為宗教、哲學、政治、道德、法等人類的精神創造物反過來壓迫人、統治人、支配人。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把解決人的異化問題的根本出路指向了共產主義。他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可以看出,共產主義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自由與必然的統一,共產主義思想的理論核心就是人的全面解放。解放全人類,在地球上建立一個消滅一切人間不合理現象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是馬克思一生理想和事業的全部目標。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高度,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對他稱之為“粗陋的共產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批判。這種“粗陋的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要求均分財產。馬克思指出,這種所謂共產主義是“從想象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化的頂點”,它只要求平均分配私有財產,而不是根本廢除私有財產。就其本質而言,這種均分財產的思想是卑劣的、野蠻的。“這種共產主義,由于到處否定人的個性,只不過是私有財產的徹底表現”,是“普遍的和作為權力形成起來的忌妒,是貪欲所採取的並且僅僅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隱蔽形式”,並且是“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馬克思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批判不是孤立的,《巴黎手稿》中的這種思想在《共產黨宣言》當中得以延續。《共產黨宣言》第三部分指出,隨著早期的無產階級運動而出現的革命文獻,因為“倡導普遍的禁欲主義和粗陋的平均主義”,所以,“就其內容來說必然是反動的”。究其實質,“粗陋的平均主義”和“粗陋的共產主義”是一個東西,都是以追求社會平等的旗號,否定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性,是對社會變革的物質性力量的根本性漠視,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背道而馳。馬克思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的批判提醒我們,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它是生產力極度發達的結果,與“平均”和“粗陋”毫不沾邊。通過改變生產關係實現脫貧只能是權宜之計,通過發展生產力脫貧才是根本出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可以說,這是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重要思想的當代回響。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重新思考和認識《巴黎手稿》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科學認識“異化勞動”、準確理解“共產主義”,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