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的文明意義

2018-05-18 14:50: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作者:淼森

  新時代的開啟,實際定位了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坐標。一個嶄新的紀元,屬于歷史也屬于未來,屬于民族也屬于世界。新時代不是憑空而降,也不可能一馬平川;歲月靜好不等于沒有暗流涌動,更要負重前行;前景光明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更需扛起時代的重任迎接未來的風險挑戰。理解新時代的中國,理解中國的新時代,離不開文明跨越的橫向比較,也離不開時代轉換的縱向比較。只有知道過去從哪里來,才會清楚此刻身在何方,從而堅信未來去往何處。

  文明的河流:新時代來自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也來自于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新時代依托大歷史,歷史是理解新時代的最好視角。古人講“辨方位而正則”。歷史方位也就是客觀事物在歷史進程中的前進方向和所處位置,包含三個維度:時間、空間和主體。時間層面的新時代,連接了中華民族作為東方民族的代表,從小康到大同的千年夢想;空間層面的新時代,倡導新型國際秩序和正確義利觀,建構中西互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高遠志向和世界眼光;主體層面的新時代,彰顯出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只有忠于歷史、不忘歷史的國家、民族和政黨,才能義無反顧地引領歷史繼續前進、推動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在內憂外患、救亡圖存之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自身定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定位為中華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定位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自然延續。

  中華民族是優秀的民族,中華文明是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先進文明。但任何偉大的文明都是在文明競爭中得以艱難生存。歷史賦予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兼容並包、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最為鮮明的特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旦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的民族就如怒濤奔流,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留下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這種越挫越勇的氣質歷久彌堅,從永嘉之亂到靖康之恥,從崖山之役到明清之際,每一次陣痛與苦難過後,都開辟出一段強盛富足的盛世,推動中華民族交流融合、成熟穩定、發展進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文明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現代資本主義興起以來,世界格局劇烈重組,各民族興衰榮辱、生死明滅,但沒有哪一個民族的近代史,像中華民族這樣充滿悲壯的況味。中華民族不是敲鑼打鼓進入現代化的,文化自信經歷了跌落到重拾的過程。從大陸文明到海洋文明的過渡,成為中西方命運的分水嶺。明清失去了資本主義和外向型發展的先機,土地財政和農業潛力挖掘殆盡,傳統的治理方式遭遇危機。我們無法擁有早發國家的時空條件,難以通過制度模倣構建有效的國家治理體係,來裁剪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和國家的制度安排。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比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興替有更深切的感受,沒有哪個民族在連續兩千年領先于世界之後突然墮入國土淪陷、水深火熱的苦難,也沒有哪個民族如此渴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面對“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彷徨無助,從洋務派、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數仁人志士都力圖再造文明、重塑神州,實現啟蒙和救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華文明掙脫發展瓶頸、喚起內生動力的正確選擇,也是打破世界體係、完成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唯一途徑。“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國家,亙古亙今。”中國自秦代就以強大的國家能力治理廣大疆域,家國情懷、責任意識和倫理文化,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教化取之不竭的寶庫。法國傳教士錢德明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遵守和諧法則的人。他們的和諧觀念表現在人與天地的和諧之中,表現在人與政治、倫理、道德、風俗之間的和諧之中。”南懷瑾將中國文化特徵總結為“政治型”,核心是為公共事業謀福利,追求社會進步。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符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規律,經歷了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蟬蛻蝶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成長成熟的中國共產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政黨,而是志存高遠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新型政黨。從革命、建設到改革,從新時期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幾代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中國的事業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接續,每一代人都盡心竭力,每一個瞬間都在鑄就永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