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棉企業績下滑 專家吁政府加大棉農補貼力度

時間:2012-09-21 10:33   來源:中國經濟網

  大量低價進口棉進入國內市場後,國內棉價難以維持,導致不少棉農放棄種植棉花,改種糧食或其他作物

  從近幾月的數據來看,國外棉花的價格與國內棉花差價一般在每噸3000元-5000元左右。鋻於國外棉花的價格低廉,使得國內紡企爭相購買進口棉,國內棉花不得不一再降低出售價格。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國外廉價棉花大量流入國內市場,給國內棉花價格帶來了重大衝擊,這是造成國內棉花價格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國外棉衝擊國內棉

  從4月至6月,國內棉花期價已經呈下降態勢,此後,7、8月份,國內棉花期價一直在低位區間震蕩。上下軌分別為19700元和18500元/噸。9月20日,鄭棉1301價格報收19780元/噸。

  數據顯示,2012/2013年度棉花市場整體形勢仍然延續過去一年的供需狀態:全球總消費量下滑、期末庫存增加、庫存消費比上升。也就是説,棉花市場仍處在去庫存化階段。

  有美國分析人士將棉價下降歸於中國消費下降。獨立棉花分析師Mike Stevens表示,如果中國人不購買棉花,棉花價格在過去一年中的下降幅度可能會更大。他説:“我認為價格有可能已急劇下降,毫無疑問,他們是價格的主要支撐者。”當前市場正在關注未來中國在市場上的表現。

  但實際上,我國棉花價格與外國進口棉花相比一向位於較高的價位。不僅如此,由於受到國外廉價進口棉的影響,也導致我國內地棉的價格無法上漲。

  國外棉價與國內棉價的差異如此之大,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認為,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外的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高,成本較小;另一方面,國外政府對棉花的補貼高,這大大提高了國外棉花的價格競爭力。

  “我國欲彌補這種差價,首先需從種植方面下手,提高種植技術,降低生産成本,其次加大政府對棉農的補貼力度。”鄭宇潔説道。

  在記者的採訪中,有多家紡企上市公司向記者談到公司使用進口棉,並且還提到,棉花進口配額被爆炒,最高的交易達到了近4000元/噸。

  棉農棄棉改糧

  在大量低價進口棉進入國內市場後,國內棉價難以維持,造成棉農種植的棉花難以賣出高價。導致不少棉農放棄種植棉花,改種糧食或其他作物。

  有報道稱,2010年11月份,山東德州市棉花收購價格為每斤7元左右,今年4月份,價格最低的時候每斤只有3元左右,目前的收購價格僅維持在3.6元左右。

  由此看,棉農把棉田改種成糧田就不足為奇。對此,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分析:“棉農改種其他作物,會造成棉花供給量下滑,其價格將提高,這對本處困境的紡織業會雪上加霜。國家一方面可以實行收儲政策,收儲對控制棉價的作用十分明顯,它可以減少棉花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保護棉農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調整進口棉配額,適當限制國外廉價棉進入。”

  新年度國家收儲政策已于9月10日正式啟動,臨時收儲價格為20400元/噸,收儲要延續至2013年3月底。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新棉雖已陸續上市,但是鋻於新年度收儲要求嚴格,加工企業也是謹慎對待,在新棉大量上市之前,棉花交儲成交估計較為清淡。

  8成棉企業績下滑

  “棉花與紡織行業息息相關,目前紡織行業低迷,對棉花的需求量較少。”鄭宇潔向記者分析道。

  由於今年棉價的大起大落,多數棉企都是現收現加工現賣,這樣來抵消棉花存儲、加工、運輸的費用。有紡企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公司目前都是根據訂單買入現貨。但是,也有紡企苦惱,設備和人工將白白浪費,會造成損失。

  棉價的上下浮動讓棉企很受傷,再加上目前需求的下降,使得近8成棉企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8家棉紡業上市公司中,有14家公司業績下降。其中,常山股份、ST大路B、維科精華和華潤錦華凈利潤下降超100%,降幅分別達316.46%、285.96%、124.27%和107.42%。

  其中,華孚色紡今年上半年營業利潤449萬元,同比減少98.44%。公司董秘宋晨淩此前曾表示,銷售量增長係公司的客戶結構基本穩定,訂單皆為連續性訂單,因此全年無重大變化,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為成本。

  受國際棉價不斷下跌的影響,與去年同期相比,國內棉下跌了1000-1500元/噸,但仍比進口棉貴了4000-4500元/噸。

  目前,有的棉紡企業可以説是在虧損賣棉紗,但為了維持經營卻又無法停工,不然就是破産的結果。據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説,從3月份到現在,整個德州地區80%的企業處在停産、限産狀態,可能有20%的企業倒閉了。《證券日報》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