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農積極性受挫 中小棉紡織企業遇“寒冬”

時間:2012-09-18 15:19   來源:大眾日報

  種棉不划算,棉農積極性受挫

  “種棉不划算,今年我將10畝棉花改種了糧食和中草藥,明年還要減少種棉面積。”9月12日一早,臨清市金赫莊鎮代莊村的李茂坤,看著他的16畝棉田,對記者説了這番話。李茂坤種棉已有30年,去年他有16畝的高産創建示範田和10畝的普通棉田,今年減少了10畝。

  李茂坤説,代莊村原是遠近有名的棉花種植專業村,但如今原有的棉田已被大片玉米取代。

  臨清是全國優質棉生産基地和山東省棉花出口基地。由於棉花收購價格持續走低,棉農植棉積極性也逐年降低。據臨清市棉花多种經營辦公室的統計顯示:2012年臨清市植棉面積18萬畝,較去年減少4.5萬畝。由於目前棉花市場供需狀況公佈渠道不暢,棉農無法準確預測棉花價格及市場行情,大部分持觀望態度,只能屯棉惜售,等待價格上揚。

  “現在種棉費時費力又費工,還不掙錢。”李茂坤算了一筆效益賬:種棉,畝産籽棉約500斤,按高價每斤4元計,畝收入2000元;而耕地、播種、農資、採摘等各項成本算起來,一畝地成本投入1355元,畝純收入只有600多元。而種糧,小麥、玉米按畝産900斤算,加上補貼,一年的總收入約2000元,除去成本500元,效益與種棉差不多。“但問題是,種糧可以機械化,不影響外出打工。種棉花,打藥、整枝、採摘等,費力費時,棉價還總是起伏不定。若沒有16畝高産創建示範田撐著,我種棉效益不及種糧。”他家的高産創建示範田,去年畝産550斤籽棉,比普通棉田高幾十斤。

  李茂坤説去年因為兒子買房,他忍痛割愛,以每斤3.6元的低價賣掉1.2萬斤籽棉,還有1000多斤留在家中。棉花不是賣不出去,而是價太低。他説:“現在農資一個勁地漲價,棉價如果低於每斤4元,農民就沒什麼賺頭。雖然去年國家實施棉花托市收購價,棉種每畝補貼15元,但仍難以提高農民種棉積極性。”

  在代莊村走訪,記者看到不少農戶家裏堆放著大小不一的棉花垛。李茂山的5000斤籽棉還堆放在家裏。按現在市場價格計算,若賣完棉花,沒掙沒賠,白忙活一年。為此,老伴埋怨他:“村裏每畝地的流轉費還600多元,要是把地包出去,出去打個零工,一年多掙個1萬元多不成問題,種啥棉花呢?”

  中小棉紡織企業遇“寒冬”

  “去年我廠一直給5家棉紡企業提供每月各300噸的皮棉,而現在一個企業一年也要不了300噸。”臨清天成棉花加工廠長期給臨清一些中小型棉紡織企業提供皮棉,廠長于雪峰明顯感覺到今年中小棉紡織企業用棉需求大大下降。

  臨清紡織辦工會主席韓衛東説,從影響紡織行業最重要的原料皮棉來看,價格從去年的24700元/噸一路下滑至目前的18500元/噸;國內外皮棉差價,從去年九月份的1000元/噸擴大到目前的將近5000元/噸,國內價格高於國外。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低價棉對國內市場形成了較大衝擊。去年棉價暴漲時,不少上游加工企業都參與了囤棉,助長了棉價上漲。今年3月下旬以來,由於國家信貸政策趨緊、棉花種植面積增加等因素綜合作用,市場炒作的風潮漸退,棉價持續下跌,加之市場買漲殺跌,下游企業由於害怕棉價繼續回落而不敢購進棉紗、坯布,持單觀望,等待棉價企穩。另一方面,弱勢的下游紡織企業接單較為謹慎。對棉花後市的不確定性預期,使得整個紡織鏈條的企業如履薄冰。

  “現在有的企業利潤尚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有國家的配額,可以進口低價棉花。”臨清紡織辦的韓衛東介紹説,但中國棉紡織業已經‘兩頭在外’,棉花40%進口,産品30%出口。若棉花再過多地依賴進口,就會受制於人,容易被人‘卡脖子’。但農民種棉花確實不划算,比較效益低,農民棄棉種糧种經濟作物又無可厚非。若一味提高棉價,紡織業還難以消化。

  來自基層的經驗和建議

  與許多同行不同,在臨清三和紡織集團,訂單已經排到3個月以後。該公司的秘訣之一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確保坯布品質的情況下,每米坯布成本降低0.1元;投資4.5億元,從德國、比利時購進世界一流設備,新上“氣流紡和高檔色織布”技改項目,7月底該項目投産,年可增加銷售收入10億元。

  臨清市棉花辦、紡織辦的同志認為:一方面應該加大對棉農的財政支援補貼力度,建立“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制度”。“種糧,國家一畝地能補貼125元,再加上今年5元的農藥補貼,共130元。而種棉花僅15元補貼。”如果加大種棉補貼力度,農民種棉划算,種棉熱情自然提高。

  另一方面推廣高産創建經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臨清金赫莊鎮和松林鎮有2萬畝的棉花高産試驗田,畝産均高出90斤左右。同時加強技術服務,種植棉花新品種,通過提高棉花産量和品質,組織專家編印科學種棉技術手冊,指導群眾按操作規程組織生産。還應提高種棉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水準,引導棉農成立合作社,統防統治病蟲害。

  他們建議今後國家發放棉花進口配額時,對産業集群有所傾斜,由於産業集群內紡織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絕大部分不具備爭取配額的資格。而集群整體産業規模較大,棉花需求缺口較大,建議改變以往只針對企業發放棉花配額的辦法,適當增加對紡織産業集群的配額發放。

  再者,加大對紡織企業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支援力度。建議國家對淘汰落後産能,應用新技術、新産品的紡織企業給予資金支援,重點支援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項目,促使企業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另外,放開棉花市場,減少棉花流通環節,給棉農實行直補,儘快使棉花價格、品質標準、行銷方式與國際市場接軌。(本報記者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王 會 陳春生)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