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兩岸關係發展展望

2013-01-18 10:16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偉

2012年中國共産黨召開了承前啟後的十八大,順利完成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平穩交接,中國大陸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十八大報告提出了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主張和新論述。未來大陸對臺政策基本上會呈現出連續性與創新性並存的特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總體將朝向不斷深化與逐步突破方向發展。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提出以來的歷史成就

 

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提出以來,截至2012年,對臺工作與兩岸關係已經取得顯著進展,總結起來,具體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五方面:

 

(一)思想方面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迄今已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完整的思想體系與政策框架。

 

其標誌是自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發表“四點意見”以來,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調整了十六大報告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的表述重點,並正式提出“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工作目標。經過2008年底的胡總書記“六點意見”,到2012年,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總體思路,即:“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順便提一下,關於臺灣島內廣泛關注的為什麼將“九二共識”首次寫入十八大報告,個人以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精髓是“求同存異”,其給兩岸帶來要有正視問題、面向未來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的啟示。十七大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一系列非凡成就,都建立在“九二共識”這一兩岸恢復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之上。這麼重要的構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如果不寫入十八大報告,那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二)政治方面

 

確立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兩岸的黨際交流和兩會交流實現制度化和機制化,兩岸協商談判不斷取得成果。

 

1.黨際交流方面,國共兩黨有關方面自2006年以來連續舉辦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成為兩黨和兩岸各界進行交流對話的重要平臺。

2.兩會交流方面,海協會與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相繼簽署了18項協議。

 

(三)經濟方面

 

初步實現了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與制度化,開創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空前緊密與繁榮的局面。

 

1.正常化方面,由以前的局部間接單向的經濟往來,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

2.制度化方面,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並成立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創辦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和以兩岸企業家為主體的紫金山峰會,豐富了兩岸經濟交流平臺。

 

(四)文化方面

 

建立和拓寬了兩岸文化交流渠道,兩岸文化交流正在向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方向發展。

 

1.制度平臺方面,2010年兩岸在臺北共同舉辦首屆兩岸文化論壇,兩岸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每人平均出席論壇並進行了互動。

2.交流渠道方面,創辦了海峽兩岸文博會、兩岸城市藝術節、兩岸漢字藝術節、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等一系列的交流品牌。

 

(五)社會方面

 

兩岸各界大交流蓬勃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廣泛的態勢。

 

1.制度化平臺方面,開創了面向兩岸基層民眾的海峽論壇,規模空前,領域廣泛。

2.人員往來方面,大陸居民赴臺團隊和個人旅遊相繼啟動,大陸游客迅速成為臺灣旅遊業第一大客源。

 

二、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總體展望

 

未來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大陸方面將會沿著十八大提出的“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的總體思路開展對臺工作,因此兩岸關係可能會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發展和突破:

 

(一)政治方面,擴大兩岸互信與共識基礎,形成以“九二共識”為主體的共識群。在兩岸展開政治對話和進行政策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兩岸政治互信,為爭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創造有利條件。

 

(二)經濟方面,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重點完成ECFA後續協商和相關協議的簽署,打造兩岸産業整合鏈條,推動兩岸經濟關係自由化進程。

 

(三)文化方面,討論商談簽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的可行性明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方向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扶植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打造更多文化交易與展示平臺。

 

(四)社會方面,臺灣方面需要進一步放寬大陸民眾赴臺限制,共同擴大包括旅遊和經商在內的兩岸人員交往,同時兩岸雙方儘快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建立和拓寬民意反映渠道,並放寬媒體互設駐點。

 

從推進順序看,兩岸既不會放棄“先經後政”的有效經驗和路徑,也不會拘泥於此,而是會“經中有政、政中有經”,在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同時,文化、社會、政治的合作也將同步推動。在這一過程中,關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寄希望於兩岸人民,對大陸方面來説,尤其要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體察他們的意願,了解他們的訴求,民意對兩岸融合的要求是任何島內政黨都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

 

更長期看,筆者曾經將研究兩岸統一的主要思路歸納為以下三種模式(下圖):第一種是完全同色的圓圈,第二種是黑白各半的圓圈,第三種是太極圖。

 

第一種是一體趨同,兩岸統一後制度完全一致,“你就是我”,這種模式包括臺灣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及大陸曾經提出的“解放臺灣”。第二種是黑白分明,“你是你,我是我”,包括臺灣提出的“一國兩區”以及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等可看作這種模式。第三種是太極圖,陰中有陽,負陰抱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維方式。未來兩岸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不斷融合,有可能發展出一條嶄新的具有兩岸特色的國家統一之路。

 

三、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重點

 

兩岸經濟關係是兩岸關係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兩岸共同利益與命運共同體最直接最直觀的體現。未來兩岸經濟關係將持續深化發展,兩岸經濟融合也將帶動兩岸社會、文化的融合,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的前進動力。發展重點包括:

 

(一)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內容和方式。1.兩岸服務業合作,大陸市場將成為臺灣現代服務業的新發展腹地;2.兩岸新型産業合作,形成在國際上有強大競爭力的雙方相互依賴的完整産業鏈;3.大陸臺商轉型升級並成為大陸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兩岸貿易投資正常化與自由化。儘快在ECFA框架下完成兩岸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商談,簽署相關協議,推動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勞工開放等多個領域的兩岸貿易投資正常化與自由化。在更長期的階段,兩岸貿易應向互免關稅目標發展,兩岸投資也應儘量取消不必要的政策限制。

 

(三)兩岸産業合作制度化與緊密化。1.完善兩岸産業合作的制度化工作架構,在兩岸産業合作工作小組的牽頭下,加強兩岸官方及科研機構的推動和諮詢功能,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2.推進試點及推廣工作,試點領域不斷擴大,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要合作方向;3.持續深化合作模式與內涵,投資、技術、標準、品牌、園區等合作模式都需要探索和拓展。

 

臺灣經濟遭遇轉型瓶頸,2012年經濟表現遠低於年初預期。個人認為,未來臺灣經濟能否具有光明前景仍取決於能否發展和利用兩岸經濟合作。臺灣經濟的出路在於把握大陸快速發展的機遇,而不是刻意進行“避免對大陸過度集中”的“分散市場”舉措(臺灣20129月 “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中提出)。臺灣經濟對大陸依賴程度多高合適,取決於兩岸經濟合作潛力,而不是其他經濟體對大陸經濟的平均依賴程度。

 

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臺後,前40年臺灣經濟表現高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而後20多年臺灣經濟卻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經濟反差如此之大有多種原因,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前40年臺灣貿易與投資高度依賴美國,而臺美之間的經濟關係沒有什麼政策限制,美國是世界經濟火車頭,臺灣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而後20多年臺灣貿易與投資轉為高度依賴大陸,此時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兩岸經濟關係中存在諸多來自臺灣方面的政策限制,臺灣沒有象其他“三小龍”那樣最大限度與大陸相互開放,在搭快車方面逐步落伍。為扭轉這一不利形勢,臺灣經濟發展的最佳策略是儘快減少干擾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限制,如對大陸人士赴臺、陸企入島投資、臺灣高科技企業投資大陸等各方面的限制,打開市場,活水養魚,相信兩岸的企業家與技術人才自然能為臺灣經濟發展帶來充沛的活力。

 

儘快落實ECFA後續談判,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向前發展,不僅可以幫助臺灣經濟擺脫困境,提升動能,為臺灣未來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提供途徑,還在客觀上助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在各領域的融合創造積極條件。(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本網獨家稿件,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資訊中心聯繫(010-83998749)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