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靈活匯率制度有助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

2010-07-27 09: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6日發表胡曉煉的講話《匯率體制改革與貨幣政策有效性》。胡曉煉指出,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我國不應受制于其他國家經濟政策而放棄自身的貨幣政策目標。從我國整體利益最大化出發,實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實現維持通脹水準的長期穩定、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等長遠利益要遠遠超過部分行業調整、淘汰落後産能等短期成本。

  胡曉煉指出,隨著我國經濟較快復蘇增長,外匯流入較快,流動性增加較多,流動性水準過高的壓力難以從根本上緩解。從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的來源結構來看,央行對金融機構貸款的佔比呈不斷下降趨勢,外匯佔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主渠道。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影響,貨幣供給呈現出較強的內生性特徵。近年來,雖然我國CPI基本穩定在較低的水準,但廣義價格水準,如PPI(生産者價格指數)、房地産等資産價格都有較大幅度上漲。此外,隨著銀行體系流動性增加,央行票據的大量發行和存款準備金的頻繁調整等也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乃至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造成一定影響,央行的對衝成本也在逐漸加大。

  她認為,我國當前存在著通脹預期強化和資産價格投機等潛在風險。從我國當前的現實來看,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例如,在通貨膨脹壓力高企的時候,本幣適度升值一點,進口的東西就相對便宜一些。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需要大量進口初級商品,匯率調整更有助於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

  她表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既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也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貿易發展應更趨於平衡,適當通過匯率等價格手段調節貿易不平衡和國際收支失衡有利於緩解外匯流入和儲備積累過快的壓力,實現經濟更加平穩、可持續的發展及貨幣供給平穩有序的增長。

  胡曉煉指出,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於直接應對各類外部經濟衝擊,有助於增強一國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以及宏觀經濟的“韌性”。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發生的多次金融危機都表明,僵化的匯率體制容易受到投機力量的攻擊,可能引發所謂“自我實現”的貨幣危機。

  匯率的靈活性還有助於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從2005年以來的實踐來看,遵循“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得企業、商業銀行等微觀主體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能力提高。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進一步發展,市場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金融機構在適應匯率靈活性的同時,加強了風險管理,改善了金融服務,加快了産品創新。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夯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和市場基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改善對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