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股也要“近君子遠小人”

2010-04-29 09:31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由於筆者學識淺薄,買了幾本書,還是不明白什麼叫波浪理論,一些技術指標也不知道如何運用。不過,即使看明白了,專家所表達的意思,也不能改變筆者愚鈍的腦子,因為我認為他們講的都是屠龍術,都是刀光劍影,都是血腥拼殺,這違背了我人生的理念和入市的本意。我從不炒作,也無此能力,只想掙企業的分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肯定有很多投資機會,但我只能根據自己人生的閱歷來選擇投資方向和具體企業。

  行業選擇

  我把行業分為三大類:一是新興行業(包括概念),它們處於嬰幼兒期,最有前景,也最容易夭折,需不斷地注入資金給予培養,別指望在短期內給你較為確定性的回報。我所指的回報不是由於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收益,而是指企業每年給股東的現金分紅。二是成熟且具有歷史穿透力的行業,其中的優秀企業能給予股東豐厚回報,盈利穩定增長且大比例現金分紅。三是走向沒落的行業(因産品換代等原因)。就人之常情來講,撫養嬰幼兒是中青年人的任務,而老年人尤其是貧困體弱的老年人是需要中青年人來贍養的,而且中青年跌一跤不要緊,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照樣可以拼搏,有的是精力和機會。而貧困體弱的老年人跌一跤很可能就一命嗚呼了。由此,我認為,在資本市場上一定要根據個人自身的能力、資金、心理承受力來進行投資,萬不可頭腦發熱,盲目拼殺。

  根據以上的認識,結合自身條件,我將絕大部分資金選擇了銀行和煤炭兩個行業。

  個股選擇

  行業確定之後,也同樣用與人交往(近君子,遠小人)的原則來選擇個股。比如在農村,老輩子的人給兒女找對象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調查了解:一、是不是老實厚道人家(德);二、是不是過日子的人,家道是否殷實(有頭腦,有經濟基礎);三、身體是否健康,有較好的相貌(良好的企業文化,持續的發展能力,很好的品牌)等。我把這幾條用在選股上,坐享“兒孫滿堂”——隨著企業盈利的增長,每年的現金紅利同比增長——帶來的喜悅。

  講到調查了解的方法和具體的選擇標準,我的看法是:一、通過公司上市數年來(新股不考慮)每年的盈利和分紅比例來確定該企業的道德或稱誠信度,連續五年分紅比例達50%企業的誠信度為100%。有的企業年報出來業績很漂亮,但就是不分紅或是分紅少得可憐。如果公司掙錢了就是不想分紅,就説明這個企業太不厚道了,那你還願意和這個人(企業實質就是人)結盟嗎?如果是做假賬做的根本無錢可分,這樣的騙子你還想和他交往嗎?二、企業的實力和團隊的能力——通過盈利逐年的變化即可判斷。三、企業的行業地位,是否是龍頭。這些資料K線圖上和股東分紅裏都有。

  通過上面的三條標準,我選擇了西山煤電、中國神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雖然工行、建行上市時間短,按前面誠信度的計算方法未達100%,但由於他們的控股股東是代表國家進行經營,所以可給予最高的誠信度。

  時機選擇

  任何好的企業股票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是波動的,有高的時候,也有低的時候。至於低到什麼時候可以買入,筆者的標準就是股息率高於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的50%左右就可以介入了。

  當你以較低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隨著每年盈利的增長和現金分紅的增加,你完全可以不計較股票價格的波動(除非你的目標太高),穩坐在高山之上欣賞美麗的風景。上述類型的股票即使買在高位也不要緊,隨著企業盈利穩步增長和分紅的增加也一樣可化解風險。如果股民朋友有興趣,打開電腦以瀘州老窖和西山煤電為例,自己去研究和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在這兩公司上市後的三年之內在任何價位(包括最高點)買入並持有至今都有非常豐厚的回報。不但每年有大量的現金入賬,股價的表現也非常好,關鍵是你是否拿得住。以筆者持倉的小商品城為例,2008年10月中旬以43元買入持有至今,經歷了許多起伏,熬跑了幾撥基金,但這只股票現在的複權價在98元左右。説到此,筆者把本人的倉位比例、成本和建倉時機奉獻給大家以説明問題:

  工商銀行成本3.5元/股,持股比例(指資金比例)20%,2008年10月28日建倉;建設銀行成本4元/股,比例30%,2008年10月23日建倉;西山煤電10.3元/股,25%,2008年10月9日建倉;中國神華是2009年6月16日用西山煤電等價交換而來的,20%,交換的目的是動力煤的配置;小商品城5%。

  筆者的這些股票一直持有,去年今年都有分紅,股價表現也不錯。總之,一些報表盈利非常漂亮,就是不分紅的企業我堅決不沾,雖然發不了大財,但肯定吃不了大虧。

  再囉嗦幾句,像筆者這等愚鈍、貧困且體弱多病的人,不要去市場拼殺。選一個“孝順孩子”(股票)頤養天年是非常好的結果,筆者説的這些未免有不妥之處,可全是肺腑之言,蒼天可鑒!(唐山 石蘊珍)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