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界豪華陣容訪台 四銀行擬臺灣設點

2006-09-21 16:21     來源:財經時報     編輯:胡珊珊
  4家大陸銀行就赴臺設立代表處事宜,向央行提出了申請並獲得批准,希望能儘快得到臺灣方面的反應。但臺灣方面的反應相當曖昧

  據臺灣媒體披露,11月1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廷煥率領的大陸金融訪問團結束了對臺灣的訪問。他們在臺灣與臺金融界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其中最主要的活動是出席于11月4日至5日舉行的第九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

  兩岸金融學術交流歷時9年

  自1994年在臺北舉辦首屆會議以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迄今已舉辦了九屆,分別在北京、臺北、上海舉行。

  本屆研討會由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中國金融學會合辦。兩岸共有金融控股公司、銀行、票據、證券、産險、壽險等47個單位參與。大陸金融代表團陣容豪華,團員名單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廷煥、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田瑞璋、中國銀行副行長華慶山、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羅哲夫、交通銀行副行長李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等26人。

  本屆研討會議題包括:兩岸金融監理問題、金融控股公司的現況與發展、QFII制度發展、外資銀行在大陸和臺灣的發展、巴塞爾協議下兩岸金融業的風險管理和因應,及兩岸金融往來監理議題等。兩天的議程,近百位代表出席,會場內討論熱烈。   大陸訪問團成員、人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將擔任央行新設立的反洗錢局局長淩濤表示,1993年他就參與規劃第一屆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之後每年都參加這項研討會,對兩岸金融交流活動感到特別親切。

  大陸四銀行擬臺灣設點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廷煥在研討會上透露,在金融業方面,大陸已批准7家臺資銀行到大陸設立代表處,此外還批准了17家臺資證券公司代表處、7家保險公司代表處及1家保險經紀人公司。

  與此同時,目前有4家大陸銀行就赴臺設立代表處事宜,向央行提出了申請並獲得批准。這4家銀行包括:招商銀行、工銀亞洲、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福建興業銀行,希望能儘快得到臺灣方面的反應。

  但臺灣方面的反應相當曖昧。出席研討會的臺灣當局人士以“還沒有收到大陸銀行的申請”為由假辭推託,甚至強調説,“雙方金融監理合作的問題要先解決”。對此,臺灣有媒體評論稱,兩岸銀行互設辦事處或分行,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趨勢。核準大陸銀行來臺,恐怕想擋也是擋不住的。對大陸銀行的申請,臺灣當局不能不予重視。畢竟銀行設立辦事處已成為兩岸經貿對等與雙向的問題,臺灣銀行業已經登“陸”,沒有理由不讓大陸銀行也來臺。雙方金融監理合作問題當然需要時間來解決,但絕不可以成為推託之詞。

  臺資保險業可參股大陸同業

  大陸訪問團成員、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副主任張興在會上對臺灣業者表示,臺資保險業登“陸”,通過“參股”方式最有利,雖然股份少一點,卻可以達到直接參與經營之目的。

  兩岸保險監理往來議題也首度搬到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上,張興重申,有關兩岸監理部門的交流,“要直接溝通”,目前臺灣當局可以同意臺灣保險業登陸採100%設立分公司或50%合設分公司,但通過“參與入股”方式,臺灣當局卻不準。
 
  會上,臺灣保險業者認為,比起證券、銀行,臺灣保險業在大陸發展算是跑得較快的,但對於現行大陸制定的《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規定,有關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分公司的條件,包括須設立辦事處滿二年,公司設立達30年及管理資産要超過50億美元 換算為新台幣1750億元,門檻過高。

  為此,他們建議大陸應降低門檻,或考慮一般産險業者管理的資産較少,而將産、壽險業分開管理,讓臺灣保險業可以加入,以免形成感興趣者多,但符合資格者少的情況。

  臺灣銀行業須加快西進步伐

  會議透露,目前外資銀行的資産佔大陸銀行總資産約2%,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已陸續開放多項業務措施,例如從今年12月1日起,外商銀行也可在大陸13個城市,對企業客戶承做人民幣業務。因此,與會大陸代表預測,外資銀行的資産比率未來幾年會成長一倍。
  中國銀監會監管三部主任王兆星在會上強調,目前臺灣有7家銀行在大陸設辦事處,最快明年才可能成立分行,進軍大陸市場時程已經有點晚了,動作再不快些,在中國大陸加速開放腳步下,只怕臺灣的銀行會坐失良機。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劉連舸則向臺灣業者建議,現在臺灣銀行的思維還停留在“跟著臺商企業,逐步發展業務”。未來臺灣銀行若要在大陸爭天下,應該要跳脫跟著臺商跑的慣性,自己深入大陸打天下,才能另辟天地。

  至於切入市場的方式,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主任韓明智則認為,臺灣銀行不妨考慮投資大陸銀行,如此一來,可以利用本地銀行既有網路,也可與大陸銀行建立策略聯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