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幣兌換加速的四大推力

2010-05-04 08:46     來源:海峽導報     編輯:張蕾

  28日,興業銀行透露,興業銀行在福建省內的新台幣人民幣雙向兌換資格已經獲批,最快下月即可在興業銀行福建網點進行雙幣兌換。在此前兩天的26日,交通銀行在上海啟動新台幣和人民幣雙向兌換業務,全上海109家交行網點,包括世博園區內的3家網點,均可辦理新台幣和人民幣雙向兌換。

  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銀行在福建由沿海5市擴大到全省網點,均可進行人民幣與新台幣的互換,人民幣新台幣的兌換進程便明顯加速,地域上從福建延伸到了上海,承辦銀行從中行延伸到了交行、興業銀行。

  最近兩岸貨幣兌換加速進行,透露出了哪些資訊?

  時機:世博會與海西金融試驗區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所長唐永紅向本報記者分析,新增加的交行上海兌換區,其契機是日前上海市長韓正訪台,送給臺灣人民的“伴手禮”之一;同時世博會5月1日起舉辦,開放兩岸貨幣兌換,以方便臺胞參加世博會。

  至於福建除了中行網點外,下一步即將增加興業銀行網點,這主要得益於加快建設海西區的機緣。唐永紅稱,加快建設海西區去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一項內容是福建要爭當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在兩岸金融合作進程中先行先試,福建本土的興業銀行,得以有機會參與其中。

  趨勢:兩岸交流需求與日俱增

  唐永紅副所長強調,作為世博會和海西金融試驗區,都是特殊原因,兩岸貨幣兌換加快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兩岸交流交往的需求與日俱增,交流規模十分龐大,客觀上要求兩岸貨幣兌換跟上,否則借助於第三方貨幣進行的間接兌換,造成交易成本越來越巨大。

  尤其是兩岸簽訂EC-FA(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後,兩岸間的合作交流更是全方位地縱深化的,人流、物流大進大出,資金流必然大進大出,因而加快兩岸貨幣兌換是必然趨勢。

  基礎:MOU提供監管機制保障

  今年初,兩岸簽訂的MOU(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已生效,這是兩岸金融合作的制度性保障,為最近兩岸貨幣兌換加速奠定了監管基礎。

  唐永紅解釋説,金融合作不同於一般的經貿合作,金融的政策敏感度高,風險管控是首要考量的問題,在兩岸簽署MOU之前,金融合作只能小步謹慎走,就是雙方擔心萬一齣現風險,卻管控不到在對方地盤經營的自家金融機構,另外也無法在事前進行有效預防風險。

  需求:島內人民幣供不應求突出

  唐永紅認為,由於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島內民眾和商家爭相購買人民幣,使得人民幣在島內成為搶手貨,供不應求日益突出,這也加快了臺灣推動兩岸貨幣兌換的進程。

  據臺灣 “央行”的統計,自2008年6月全臺開放兌換人民幣至今年4月中旬,全臺累計買進69億元人民幣,賣出92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呈現出供不應求,這種狀況從今年以來顯得尤為嚴重,因為大家對人民幣有升值預期,竟紛紛搶購、囤積人民幣,持有者反向“惜售”,更使島內出現人民幣“鈔荒”。

  解決之道:建立貨幣清算機制

  當前兩岸貨幣兌換特點是間接性、局部性。間接性體現在兩岸間銀行不能互相供應貨幣,而要通過第三方,島內銀行人民幣的貨源取自外商美國銀行和匯豐銀行,這兩家銀行在亞洲市場收購人民幣以供應島內,多數是舊鈔,而且貨源不穩定。

  局部性方面,一是體現在大陸目前僅福建、上海兩地可兌換新台幣,且沒向企業開放;二是體現在臺灣民眾在島內雖然每次可兌換2萬元人民幣,但企業同樣不能兌換。

  唐永紅表示,兩岸貨幣兌換要步入正常渠道,必須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在兩岸銀行主管部門的授權之下,由兩岸銀行直接提供對方貨幣,兩岸貨幣直接結算,無需透過美元結算,這樣才可徹底解決島內人民幣供應不足的問題。

  據臺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在4月19日的表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到最後階段,有望在5月簽訂貨幣清算協議。另據4月28日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透露,兩岸現階段要儘快解決貨幣兌換、供應、回流問題,目前已進入到人民幣供應與回流的技術性協商當中。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