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經濟結構

2008-12-30 16:44     來源:台灣網     編輯:胡珊珊
  臺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臺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農業(包括農、牧、漁、林)

  農業生産總值近 3,909 億元,其中農産佔 43.6% ,畜産佔 33.2% ,漁産佔 23% ,林産佔 0.2% ( 「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 2000 年 ) 。主要農産為稻米、甘蔗、檳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産為豬、雞、雞蛋、牛乳、鴨、鵝等,畜牧方式以欄牧為主。漁業可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及養殖漁業四種,每年冬季的烏魚汛,為典型的近海漁業,高雄前鎮漁港則為遠洋漁業的基地,主要漁産為鮪魚、鰹魚等,養殖漁業主要魚類為蝦、虱目魚、吳郭魚及石斑魚等。主要針業林産為扁柏、紅檜、肖楠等,主要闊葉林林産為烏心石、櫸木、黃連木、泡桐等。

  礦業

  臺灣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床分佈極不規則,礦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然依面積比例而言,礦産可謂不少。但因各種産業發達,大部分礦産遠不敷經建所需,仰賴輸入。主要礦産為天然氣、煤、大理石、蛇紋石和硫礦等,天然氣分佈于苗栗一帶,煤田分佈于北部,大理石分佈于東部,蛇紋石分佈于花蓮一帶,硫礦則産于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業

  民國 88 年臺灣出口金額達 1,216 億美元,其中 98.4% 為工業産品,工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主力。民國 40-50 年代偏重於輕工業,鼓勵國外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利用臺灣低廉工資之競爭優勢,設立加工出口區。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偏重於重化工業。民國 60 年代中期,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及能源發電廠等四項重大建設完工後,已使臺灣的工業發展,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階段。民國 70 年代開始,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至民國 79 年,策略性工業 ( 以電子資訊及機械工業為主 ) 及高科技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之比重已增為 40.2% 。以高科技電子工業而言,是半導體的國際代工重鎮,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整合電路”主要生産國。

  貿易

  臺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較貧乏,端賴國際貿易有無,早期靠農産品(茶、糖、樟腦及米、糖)外銷,民國 55 年以後,工業産品的輸出已佔首位,工業産品由輕工業到重工業、高科技産品,臺灣科技産業揚名國際,賺取大量外匯。臺灣的對外貿易在民國 60 年以後轉為出超,以民國 88 年臺灣國際貿易為例,出口額為 121,591 百萬美元,進口額 110,690 百萬美元,出超 10,901 百萬美元。臺灣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香港 ( 包括兩岸的轉口貿易 ) 、日本。主要進口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2002) 年,進口總額以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為主。

  4、文化藝術

  臺灣的文化藝術

  臺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臺灣文化。臺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同時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在這裡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寺廟與建築

  臺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臺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臺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后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臺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臺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臺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臺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臺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臺灣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臺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臺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臺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臺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臺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